不断向乡村延伸的农村公路,在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创造了诸多商业机会。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邮政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了《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将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介绍,《意见》提及了许多可以让农民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如采取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村道管养工作;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岗位,吸收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将村道日常养护交由农民群众承包,鼓励农民群众参与配套设施的经营维护,帮助农民群众创收增收等。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4%,其中等级公路比例达到91.3%,硬化路率达到81.3%,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99.64%和99.47%。
农村公路建得快,但重建轻养、“油返砂”等问题也不少见,休息站、厕所等设施跟不上,管养机制不健全。戴东昌告诉记者,交通运输部正在推动出台《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加快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和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
戴东昌说,在创新养护运行机制上,国家将鼓励将农村公路建设和一定时期的养护进行捆绑招标,鼓励将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与农村公路捆绑实施,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并探索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在四川、贵州等地采访时就注意到,在农村公路、城际国道沿线,出现了不少崭新的休息站、厕所等设施。这些设施,有的是政府规划,有的是投资方建的,交给农户打理,免收租金。
农户利用约一半的设施开店,售卖矿泉水、茶叶蛋、方便面等食品,以及旅游产品。同时负责休息站、厕所等设施的清洁卫生维护,自收自养,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的收入。
这些设施同样被企业看中,许多商品广告张贴出来,商品上了货架。政府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安排专门人员维护了。
“农村公路的建设应更好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群众成为农村公路发展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戴东昌说。
他说,农村公路的管养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到2022年,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率要达到100%,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及人员支出纳入政府预算安排的比例要达到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要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实施比例不低于5%;到2025年,优良中等路率要达80%以上。
根据《意见》,地方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邮政、扶贫、供销等有关部门将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中进一步考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因素,加大中央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继续通过车购税资金等现有渠道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完善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
同时,推动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资金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采用资金补助、先建(养)后补、以奖代补、一般债券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村公路资金供给,按规定用好税收返还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