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此前所谓“风口”,不过就是某一时间段内炒作出来的“融资热点”,未来的风口则更代表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
风口越来越短命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是过去5年风口创业时代的最好“鸡血”,无数“追风少年”跟随周期浪潮奔袭,试图分取一杯羹。
2014年的手游,2015年的O2O,2016年的VR、知识付费,2017年的共享经济、直播,2018年的区块链、现金贷……创业风口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成就了一批所谓“独角兽”。
但近来无数风口创业者却纷纷折戟沉沙,遭遇创业风口集体消散,尤其是吹得最盛的两大风口——共享经济与虚拟币更是透心凉,曾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进入焚车时刻,傲娇的戴威无奈“跪着也要活下去”;Libra币一鸣惊人却又“无奈蜇伏”,而瑞波币、以太坊、比特币现金、莱特币相比高峰跌得不忍直视。
风口也越来越短命,社交好歹火了3年,O2O和P2P火了2年,直播和共享单车火了1年半,无人货架、远程抓娃娃火了半年,现在,风口短命纪录被刷新,直播问答、知识微商等火不过三个月。
春江水暖鸭先知,就连曾经捧着钱追“独角兽”的PE、VC们也开始强调“我们不追风口,看重创业者初心”。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管理基金总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但募资有所下滑,新募基金数为1190只,同比下降47.2%;共募集5729.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4%。风口变“封口”。
风口速生速死的根源
未曾停歇过的一阵阵飓风,为何集体上演“罗曼蒂克消亡史”?
1. 风口越来越不值钱。
“江山日有风口处,你方融罢我登场”,造风口已不是一件稀罕事,可批量化、标准化、流水线包装打造——媒体炒作,大机构带着小兄弟站队,大佬鼓吹BAT入场,大钱一砸铺天盖地,从团购、打车到直播、共享,无一例外。
风口不再稀罕,飞猪们参差不齐,不乏低劣的模仿抄袭者;吃瓜群众们兴趣转移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毕竟“一风更比一风火”,这也难怪风口来时一拥而上,泡沫破时一哄而散,风过境之处一地鸡毛。
2. 江山格局已定。
很多风口上的行业,初期都会经历混战期,资本往往广撒网、投赛道,但没打多久,格局就初显,风口趋冷,头部阵营通吃、剩下的等死,千团大战、打车大战、百播大战、单车颜色大战到最后皆为实证。
更何况有些风口本就是受制于巨头,如依赖微信裂变导流的以新世相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分销,本身就是与虎谋皮,腾讯祭出“屏蔽大法”就只能“郁郁而终”。
3. 监管压力加大。
政策的反应速度愈发灵敏,“想做可以,先申请牌照”的限制下,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逐步降低,留给“追风少年”浑水摸鱼的空间极度缩紧。
风口创业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在流水造风、巨头通吃、监管压力夹击下戛然而止了。
究其根本,当下风口速生速死的根源在于与资本纠缠太深,注定生于概念风口、死于资本寒冬。
“风口创业是有钱人的游戏”一言道出风口被资本裹挟的潜规则,对于无利不起早的资本而言,“赚钱要紧、只争朝夕”,快速催肥找下轮、上市、卖出才是硬道理,于是“公司到了一定阶段,就没创始人什么事了,就是资本运作了”。
但问题是,资本驱动的“虚假繁荣”本就携有硬伤——根据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特性,随着投资额增加,很快会达到企业成长极限,最终行业要么一家独大,要么集体死亡、重新洗牌。更何况当下资本“捂钱过冬”,无疑提早了这一结局。
说到底,轰轰烈烈的风口创业大部分都是只“烧钱”、不产出的“水月镜花”,由此观之,近年来的风口集中死亡不过是潮水退去,裸泳者避无可避地咎由自取。
风没有停,但风向变了
那么风口创业是不是将就此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事实上,不是风停了,而是风向变了。如果说此前所谓“风口”,不过就是某一时间段内炒作出来的“融资热点”,未来的风口则更反映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从宏观层面看,风口将由内生性增长驱动。
“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灵魂”,区别于由资本、流量驱动的外生性增长,有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撑腰的内生性增长,不仅为产业本身拓宽新爆发空间,且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将推动形成超越行业周期律影响、具长期稳定盈利潜能的风口。
区分来看,直接受益于技术革新的行业,如由超级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再如由基因技术、细胞技术发展推动的生物生命经济等,将成为持久不衰的风口,并随着技术演进而不断迸发新活力;而以社群经济为代表,由商业模式创新衍生的业态,则将提供一段时间内、爆发式风口机遇。
从中观层面看,风口泛化与精细化并行。产业风口、技术风口日趋泛化,正如人工智能、区块链token技术可以类似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的形式潜入到各个产品的后台,未来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一种基础能力,为不同行业赋能。
此时“+”概念将深植在各业态中,诸如“社交+”与“+社交”,社交成为一种基础元素和标配、无处不在地散落在各种平台、产品中。
而与此同时,在深挖需求层、打造更人性化、更细致的场景过程中,各细分环节将牵出精细化的产业热点,就像10年前的“互联网风口”到如今细化到“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风口矩阵,未来将诞生更丰富、更细致的新型产业风口。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将通过N次创业以适应风口趋势。对于曾站上风口,但半途迫降的企业而言,“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如果说一次创业是企业的生存创业,那么二次创业则是生态创业,在企业已有的经验与积累之上,步入自我消化阶段,对接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目标市场的需要,进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当下“结构升级”、“组织调整”等关键词密集出现在企业战略规划中即为实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为适应零售科技植入供给侧的趋势,BATJ相继出招,阿里升级云智能事业群;百度升级智能云事业群组;腾讯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京东变事业群模式为前、中、后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再创业之路永无止境,三次创业集中平台化、模块化、集成化打造良性循环的企业生态,四次创业呈现内部自组织、外部全吸纳的星云文化特质……企业将在前N-1次创业基础上夯实内部后,生生不息推进N次迭代。
创业生态变局
当新一轮风口热滚滚而来,创业生态也酝酿变局、逐步展开:
1. 造风时限延长、追风壁垒抬升。
近5年风口多以用户增长为核心模型,具低壁垒、易复制特征,抢的是流量红利、拼的是入场速度;而未来以内生性驱动的风口对技术、资源等整合提出更高要求。
但商业模式创新往往需要充足积累后的“灵光一现”,更何况所有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概念、实验室、中试到工厂化,都是一个“十月怀胎”的打磨过程,正如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阿帕网,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普及,本世纪初才迎来发展高峰。
未来风口不是“想追就能追”,更难流水化打造。
2. 行业界面模糊,相互交融。
以传统工业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经济是一个个单独的赛道,行业间边界固定、分立明显,2000年美国在线(最大互联网服务公司)与时代华纳(最大媒体公司)被普遍认为是产业无边界趋势的初露头角。
未来有泛化的风口助力,产业边界将加速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进入跨界、混搭阶段,直至有形与无形的界面在跨行业、跨国界、跨地域的相互渗透中日渐消融。
此时,压注“泾渭分明”、定位清晰的产业不仅无潜力且不现实,全行业打通乃大势所趋。
3. 融资逻辑更迭,资本为工具而非目的。
极其依赖融资烧钱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ofo、爱屋吉屋等惨烈教训不一而足,新兴融资观念将更强调资金锦上添花的功能,借资本之力或拓宽试错机会,或不为眼前盈利所困、着眼长线发展空间。
融资渠道也将因此更新,将区块链作为“信任的机器”植入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就是可借鉴案例。
概言之,当下一众“飞猪”随风口变幻莫测、赚一把就死的荒诞景象不过是产业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的爆发,随着风口转向、产业变局铺开,未来迎风而上的必然是有技术、资源撑腰的“鹰”。
何况随着融资逻辑再梳理,风口的“打法”也将从一味地强调补贴与红包转向以产品、服务等塑造一定时间内不可替代的魔性优势,让用户“上瘾”,届时“任尔东西南北风,企业自岿然不动”。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福卡智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