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张旭院士:上海应成为AI基础核心技术的研发地

时间:2019-08-30 16:44:11 | 来源:第一财经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中国正经历着快速蓬勃的发展,上海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更是如火如荼。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略显寂静。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旭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上海应该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领域寻求爆发。

底层基础研究值得上海深耕

“超越单纯的产业竞争,人工智能领域真正底层、有原创力的基础与核心部分,更值得上海深耕。”张旭说道,“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基础研究恰恰是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产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的源泉。”

他表示,与任何一个高科技领域相同,基础研究始终是一个领域发展的根本。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基础研究带来的想象空间更为巨大。

由于人工智能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界限模糊,而且还兼具集成电路和信息产业周期短、技术颠覆性强的特点,这导致了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性、融合性特别强的领域,亟需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为此,上海脑-智工程中心与相关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由此打通人工智能从研发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以中科院下属企业寒武纪为例,两年前,寒武纪设立院士工作站,目标瞄准前沿基础研究,与科学家共同寻找推动人工智能芯片在“无人区”的发展之路。

在中科院主办的一场AI科技沙龙上,寒武纪科技副总裁、上海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类脑计算研究组组长钱诚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目前的几大研究方向包括研究脑、模拟脑和类脑计算以及智能芯片等。其中智能芯片包括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类脑计算芯片体系结构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调试与验证;类脑计算系统则是基于深度学习处理器和类脑计算芯片赋能的智能云计算系统、智能超算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以及超级计算等系统的智能赋能设计,面向“人机物三元融合计算系统”的未来智能计算系统设计。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领域,涉及神经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而国际上在人工智能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公司,几乎都在基础研究上大手笔投入,广罗优秀人才,从而组织起强大的研发团队,保持长期而持续的投入与创新。

产学研一体培养AI“种子”

不过,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立竿见影的发展效果相比,基础研究因投入时间长,难以在短期获益。但张旭认为,上海作为全国神经科学基础科研重镇,又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信息科技等方面积累深厚,土壤养分充沛,非常适合人工智能“种子”的萌发与成长。

目前,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临港上海脑-智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都已在上海初步搭建起夯实基础研究并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框架。

“创新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张旭说道,“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尚未取得世界广泛认可的建树,上海应在人工智能早期核心技术,比如智能算法、芯片、计算机架构等方面取得突破。”

上个月,由张旭院士、联影张强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等研究团队联合撰写的一篇专刊《大脑》刊登在Nature上,文章深度阐述了先进医学影像成像设备与影像技术如何应用于创新前沿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为脑图谱的建设提供支撑。

作为“中国人脑功能与分子图谱计划”项目平台的参与方,联影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科研型3.0T探索磁共振、“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以及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 uEXPLORER探索者建设健康脑图谱和疾病图谱,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脑功能和脑疾病机制。

联影医疗董事薛敏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中国人脑功能与分子图谱计划”项目还将通过建立多中心图谱成像技术和数据存储、传递规范等,建立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的新规范。同时,联影提供开放性技术平台,帮助智能诊断、教育数据库、药物开发数据等平台,形成数据的共享机制,支持脑图谱的二次开发。

“中国脑科学研究是中国非常重量级的科研项目,难度也很大,需要人才配备和资源配备。”薛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联影已经研制成功专门做大脑研究的产品,并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家级的基础研究一定要用国产设备,3T已经成为脑计划的指定产品,联影也正在开发更高场强的磁共振设备。”

他还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联影已经成立芯片公司,并组建了几十人的团队开发人工智能AI芯片。“利用芯片、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技术将为我们提供超越式的发展。”薛敏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