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印尼计划迁都到东加里曼丹的消息引起了媒体的热议。这次迁都对印尼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划时代事件,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巨大的潜在影响。除了近来媒体所介绍的一些基本情况之外,我们有必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印尼的这项千年大计,为迁都过程中以及迁都后可能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作好准备,这对投资者来说尤其是必备的功课。
一方面,雅加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都市,面临着人口交通环境等各种压力,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国人对新都的地点十分陌生,甚至不是前一段所热炒的帕兰卡亚。
新都位于东加里曼丹的巴厘巴坂和三马林达之间,但具体位置尚未确定,这里除了有大规模的国有土地之外,这次总统大选中佐科的对手普拉博沃也拥有大量土地,而且他也表示支持迁都,其中是否政治交易引人遐想。在大选后的政治格局中,佐科已经拥有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并且没有了再次参选的压力,执政的目的更多是留下自己的政治遗产。佐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促进改革的政策将得以更有力地推进。虽然新都计划还没有最后被国会批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争议,但是可能性越来越大。
印尼建国后讨论迁都问题已经有六十多年,地点也曾经有多个选择,但是最后都没有成功。而雅加达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虹吸效应,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成了印尼城市中的巨无霸。极度的聚集造成了环境危机,但是仅仅疏散政治功能其实对于解决拥堵环境问题于事无补,计划迁移出的80万政府人员与雅加达的3000万人相比就是九牛一毛。所以雅加达的治理和迁都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互相没有显著的关联。迁都之后,雅加达仍需大力治理才能解决环境问题,迁都也不会影响雅加达的巨无霸的特点和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需要在印尼的政治经济结构中来理解这次迁都的意义。
首先,印尼迁都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点到点的迁移,这次迁移代表着从爪哇到非爪哇世界的转变。
爪哇/非爪哇的区别是印尼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二元结构。在印尼这个千岛之国中,虽然爪哇岛不是最大,但人口却最多、经济最发达,在印尼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历任总统也都是爪哇人,爪哇人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而非爪哇人则视之为爪哇霸权。
在爪哇和外岛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差距,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对立。为了打破种族区隔和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苏哈托时期曾大规模迁移爪哇人到外岛,但是效果有限。显然,把首都迁移到出爪哇是更为有力地促进民族融合和调整政治经济布局的措施。印尼的潘查希拉意识形态在过去为印尼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些地方一直有分离主义的倾向,这几天巴布亚地区出现的骚乱就是这种表现。地域的平衡发展才是印尼维系一个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
其次,东南亚国家不乏迁都的先例,但主要是政治功能的转移。
比如马来西亚和缅甸的迁都是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开。政治中心的转移没有带来新都的经济繁荣,旧都的经济中心地位也没有改变。印尼政府虽然声称这次迁都也是政治中心的转移,但是很难认为新都的发展只是着眼于政治。迁都也应该是印尼经济上新的布局谋篇,对加里曼丹的开发会加大力度。在以往印尼地域经济的排序中,苏门答腊是仅次于爪哇岛的,但是以后加里曼丹随着迁都的完成和开发程度的加深可能会跃居前列。
再次,印尼的新都更接近马来西亚和文莱的领土。
这会带来更直接可触的交流,加里曼丹岛上会上演非常有趣的三国演义,在外交国防方面加里曼丹岛的作用会更加重要。位于加里曼丹岛上的马来西亚和印尼领土原来都属两国的边缘地区,随着印尼政治中心的北移,三个国家在这个岛上的互动很大可能会提高层级,对加里曼丹开发有望产生明显的共振效应。这三个国家虽然在政治体制和伊斯兰理念方面有差异,但是语言文化相近,合作的潜力很大。可以预见,加里曼丹日后在国际社会中的能见度会大大提升。
笔者还没有去过加里曼丹岛印尼所属的部分,但是到过同处于一岛的东马和文莱,非常喜欢那里原生态的热带自然环境和多元的社会文化。加里曼丹岛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潺潺的溪流,各种珍稀的动物,因为开发程度不是很高,还保留着一丝来自远古的神秘气息。岛上丰富的资源有待于开发,但是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也让人担心会遭到破坏。
目前,新都的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争议,其中就有来自环保组织的反对。新都的建设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因此,它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土木工程计划。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这些理念都可能体现在新都的设计和建设中。
因为印尼政府只能提供迁都所需资金的20%,对私人资本和外资来说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投资的机会不只在于新首都建设本身,更多地蕴藏在迁都所带来的加里曼丹岛的整体变化中。印尼迁都可能对整个加里曼丹岛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因为迁都,整个加里曼丹岛的战略重要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可能大大提速,并可能成为东南亚的核心地区之一, 会改变过去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版图。
我们应该抓紧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加里曼丹展开研究, 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