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第二天举行的“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国际脑计划合作项目正在推进,鉴于中国过去长期以来在神经科学方面的大量工作,未来有望在国际脑科学合作大科学项目中起到引领作用。
“从果蝇,到斑马鱼,老鼠再到猕猴,中国已经在全脑介观图谱的绘制方面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果。”蒲慕明说道,“老鼠的脑图谱会在接下来十年完成,猴子的脑图谱绘制工作可能还要花上10-15年时间。”
“但是绘制灵长类动物的介观图谱,这需要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还说道,绘制猕猴的神经连接图谱将有助于人类脑图谱的绘制,因为两者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通过疾病模型的克隆猕猴,将对人类的脑疾病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正在讨论中的全球脑科学计划将涵盖欧洲人脑计划、美国脑计划、日本脑计划和中国脑计划等,希望建立一个数据共享的全球性平台。
不过他指出了国际合作中面临的几大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数据共享的机制以及科学家个体工作的分配机制尚未确立。
蒲慕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最近参与了国际大脑合作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还没成形,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和分享机制分配体系还没有确立,对于技术人员的公平分配体系是前提,参与的个体科学家的工作应该受到鼓励,是否将个人的成就和成绩作为科学家评价的指标,这在中国的生物科学界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蒲慕明还指出,全球的竞争沟通不可避免,但是应当在当中寻求合作。“前沿科学具有高竞争性特点,每个科学家都希望第一个到达终点,竞争是必要的。”他说道。
他表示,上周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神经科学大会有7万多个来自不同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参与,这说明在科研领域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谈到中国脑计划的进展时,蒲慕明表示:“中国脑计划作为中国中长期科学计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推出的迫切性不言而喻,对于解决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蒲慕明在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上向科学家们介绍了中国脑计划“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所谓“一体两翼”,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开发脑研究技术平台为“主体”,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也就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根据该布局,在未来15年内使我国的脑认知基础研究、类脑研究和脑重大疾病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部分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蒲慕明还透露了中国脑计划的“四步走”计划,首先是对大脑的神经连接进行分析成像和标记,接下来是开发早期的诊断方法,再是开发早期的药物,进行早期干预,最后是用灵长类动物开发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