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韩国内需市场走低、以及全球主要消费品企业携带大量新品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也逐渐成为韩国消费品企业了解市场、并促进产品创新及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根据商务部及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从韩国进口额为2046.5亿美元,韩国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伙伴国,而《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韩国文化产品在华的传播、以及得益于文化及地理位置,韩国消费产品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等因素,韩国的消费产品一直也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
同时,根据韩国现代经济研究所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韩国在包括美妆产品、食品及保健品等消费品的出口市场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超过60%,远超其他主要市场,并成为韩国消费品进入的规模最大、且品类最全面的海外市场。
无可比拟的博览会
11月9日,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社长李炳浩(音译)访问上海,作为负责韩国食品及农产品流通、销售及推广的机构的负责人,本次访沪期间,李炳浩专程抽出近半天时间,参观进博会韩国企业及其他主要国家、企业的食品类展馆。
观展结束后,李炳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时表示,“我从事食品产业多年,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境外,没有见过比进博会规模更大、品类更全、且更加高效的博览会,本次之行,指明了韩国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李炳浩表示,在与韩国企业的沟通过程中,其发现进口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中外的众多优质客商,此外也有许多来自各方面的嘉宾及专业人士的参与,使这场博览会比任何更具有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有效地将韩国的优秀食品起到对外推广的作用,能够称得上是进口食品行业的“风向标”。
作为韩国美妆行业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爱茉莉太平洋连续两届参加进博会,并首批签约参加第三届进博会,而在本届进博会,爱茉莉太平洋方面展示了该集团旗下11个品牌的近400余类产品,相较去年进博会的展示品牌增加近一倍,其中有三个品牌是首次在中国市场亮相,此外还有升级版的3D定制面膜、光疗美容仪及现场“炒口红”体验等多个体验式展区。
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总裁高祥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目前公司所占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的开放与消费更新与爱茉莉太平洋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该公司展馆负责人Vicky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很少有展览会能够如进博会一般,同时与专业观众、客商、嘉宾及媒体等方方面面的来宾进行沟通与互动的机会,因此引进了多个在韩国本土经过消费者验证的体验展区,更快速的让中国市场了解爱茉莉太平洋目前所保有的研究成果。
从商业到文化
除了大企业,更多韩国中小企业,也试图通过进博会,谋求更多的溢出效应。韩国中小型美妆企业VIVLAS在本届进博会推出近300平方米的展台,该展台规模相较去年参展时扩大了近一倍,并将该公司旗下激光面膜、P.S. 钢笔口红等在互联网上热门的美妆产品进行展示。
VIVLAS公司负责人陆怡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去年的进博会,公司成功获得将自身的对外界推广的机遇,并借进博会东风,在中国成立了其销售法人,中国市场的销售也使韩国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进一步创新的动力;而通过本届进博会进一步扩大展台规模,显示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并希望将品牌的覆盖面扩大至“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等消费增长速度具有潜力的消费群体。
来自韩国LHK发酵研究所的李炫九所长曾长期供职于韩国高校及大型企业旗下研究所,主攻药材及发酵相关研究,而在本届进博会上,他展示了将红参进行发酵后的健康产品。李炫九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和韩国在饮食文化及传统习俗等领域有相似之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红参,这一类健康食品及习俗也获得民众的共同认可。
推动转型升级
进博会韩国策展方韩国贸易协会(KITA)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沈准硕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本届进博会共吸引近270家韩国企业参展,总数相较去年略增,但相比之下,一方面美妆、食品等韩国具有优势的消费品企业的参展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有许多去年参展过的企业的参展面积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另外也有一些未曾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的报名规模也有所增加。
韩国CJ集团作为韩国第一大综合性消费服务集团,该集团中国区总裁朴根太认为,中国消费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且变化也非常快,因此参加进博会的企业,也需要携带更多“与时俱进”的产品,并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步伐。
朴根太提到,CJ集团在去年进博会期间,展示了“嗨拌”速食米饭,如今该产品凭借进博会平台,成功在中国市场落地,而经过对于去年进博会成果的评估,今年CJ集团推出针对单身成年人群的百余种便捷食品。“因此我们认为,进博会既是展示平台,又是沟通平台。”
朴根太还表示,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并获得丰硕成果,由此,CJ计划与京东、阿里等中国企业合作,将引进来自中国的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成果,并将渠道进行进一步的开拓,实现线上及线下两个层面的双覆盖,进而保证渠道较为灵活的目标消费者从更多方式接触到产品。
韩国高丽大学经营系教授、韩国经营学会会长李斗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许多韩国消费品企业来讲,与中国的地理、文化距离较近,且拥有多年龄层的人口红利。韩国产品目前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便是小范围的渠道,不仅影响了韩国消费品的销量,更使韩国食品的品牌力量和知名度受到影响,因此在未来的中国市场,随着中国不断推进贸易自由化,产品自身的质量将替代生产国和地缘关系,韩国企业只有通过不断聆听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和中国各界的进一步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够最终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