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改革正在推进。
2019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质量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上周沪指再上3000点、11月经济数据向好等多项指标明显上升,“牛市要来了”的呼声四起。
显然,要提升国内资本市场竞争力,动力在市场,支撑在制度,根本在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也是广大投资者密切关注的焦点。
那么上市公司的质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12月21日,“第二届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会上,第一财经记者就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话题,专访了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把好三道关
目前为止,A股逾3700家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全部90个行业分类,总市值逾60亿。2018年底,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当年全国GDP比重为48.31%。同时,从2018年年报来看,A股上市公司实现的营业总收入为4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7%。每年有近30%的税由上市公司上缴。
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各方努力下,上市公司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同时,其不断精进的治理水平、不断完善的治理结构,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整体治理水平,更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夯实了基础。
上市公司质量存在多种主流看法,如盈利能力标准、行业地位标准、系统重要性标准、股价标准、规模标准等。宋志平指出,要全面正确地看待上市公司的质量。首先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基本的原则和立场。
“不披露虚假信息、不从事内幕交易、不操纵股价、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显然,这四条底线都触犯了刑律,就是上市公司应守的底线。”宋志平直言,上市公司不同于普通的公司,普通公司要规范管理。而体量和贡献更大的上市公司更需要规范管理。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尤其要做好治理,在做决策时应该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秉持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去。“上市公司的质量涉及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有三个根本特点。第一是规范,规范治理是它们的第一特征。规范涉及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只的内外配合,才能做到规范化治理;第二是良好的业绩。上市公司是公众的公司,要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回报。把业绩做好,是上市公司应具备的看家本领;第三是要有责任担当。有良好企业文化和优秀企业品格的上市公司,不仅要照顾投资者的利益,也要关心到经营者和员工,建立一个共享的机制和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
宋志平强调,上市公司协会是证监会管理下的全国性上市公司的自律组织,也是全国上市公司之家。“最近,我们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行动计划,计划用3~5年的时间使上市公司的质量有一个质的改观,其中包括7个工作46条。”
具体的7条工作,分别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治理的规范性;市场制度化;退市的常态化;化解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改善上市公司的生态性。
他补充道:“去年我们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为如何做到规范的公司治理提供了详细的指引。目前来说,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各类公司里面,治理水平是最高的,且在逐步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把好市场出口,夯实质量基础
近年来,监管机构对退市制度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加大了对退市工作的监管力度。
2019年,A股退市状况有了新情形——数量增多,类型多元化。“违法退”“破面退”“业绩退”“主动退”“重组退”等情形均有出现。
宋志平直言,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是把好市场出口关,努力培育优胜劣汰机制,夯实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的基础。
“退市本身不是目标,是盘活资源、倒逼改革的有效手段。美国的资本市场有大量的退市,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半衰期,每10年半就有50%的公司被重组合并或是退市,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他说道,“到我们这,退市了股民不愿意,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如何吐故纳新?上市之初就是符合了标准才上,既然如今不合标准,那退出是再正常不过的。”
2019年以来,以面值退市为主的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有9家。公司股价连续下跌并低于面值,触及终止上市情形,是市场对其基本面的真实反映,是投资者理性交易的结果,是市场的选择,体现了退市制度市场化、常态化、法制化的方向。
他同时指出,科创板退市制度改革,或让过去通过卖房、虚构利润保壳的现象成为历史,具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该制度改革可以解决当前空壳公司和僵尸企业常年保壳,二级市场‘炒壳、炒垃圾股’的现象;另一方面,为那些符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长期投入研发,虽短期难以实现盈利,但具有实质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且这对下一步创业板等各板块注册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他最后表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优质优价、劣质劣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具有包容性、适应性的市场化淘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