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获悉,“洋私募”已获得进入了银行间市场的入场券。12月26日,第一批获得“入场券”的机构名称已经出炉——瑞银资产管理于中国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WFOE)——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旗下发行的首支固定收益基金产品已完成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备案,成为首批由“洋私募”发行的、可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固定收益基金产品。另外,也有其他几家机构获得了这项资格。这一资格目前仍是基于私募产品的备案,而非授予机构整体的资格。
2017年以来,发行债券产品的洋私募基金只能在交易所市场进行交易。相比之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更佳、券种更全,有助于外资进行投资组合的流动性管理,可见此次金融开放的实质性举措也给予了外资更为平等的市场机遇。
“随着‘洋私募’基金体量越来越大,交易所的投资标的已无法满足需求,例如目前机构急需的短融、中票都无法在交易所市场获得。当基金到了一定规模,进入银行间市场是必然需求。” 某外资私募人士对记者说。
12月27日,瑞银资管债券基金经理楼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此举将进一步巩固境外投资者对市场准入机制的信心,拓展和丰富市场内交易对手数量及投资理念,改善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提高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际吸引力,推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
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了一系列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与银行间市场有关的包括: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几年前,央行就允许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商业银行、资管机构等机构在向央行完成备案后,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现券等其他经央行许可的交易。尽管“洋私募”主体在中国境内(上海),但投资理念、风控体系等都与境外主体一脉相承,因此,此次央行准许“洋私募”产品投资银行间市场,也是加速金融开放的另一体现。
目前,人民币债市正迅速成为一个受到外资关注的相对高收益市场。就今年前9个月来看,外资持有的中国在岸债券已高达2.2万亿元人民币,外资在中国国债的投资占比也已接近10%。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BBGA)启动纳入人民币债券则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未来,外资对人民币债券的布局有望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债向信用债过渡。12月9日,中国环球租赁有限公司的超短期融资券已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法巴”)为本次债务融资工具的联席主承销商,这是外资机构于今年9月获批在华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业务后的首次实践。“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我们承销的债券做更多推介(例如针对外资机构),同时也将加深对中国信用债市场的研究。”法巴中国CEO兼行长赖长庚此前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