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从“学院派”到“实战派”:商汤的AI商业化逻辑

时间:2019-08-28 16:44:16 | 来源:第一财经

智能读片筛查肺部结节、语音录入电子病历,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医院内,AI技术的身影越来越多。面对庞大的医疗健康需求和丰富的数据积累,医疗成为人工智能落地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作为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商汤科技延续其计算机视觉优势,在去年9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宣布进入医疗领域。横向来看,这个赛道已经聚集了上百家企业,甚至有一批创业公司已经被行业洗牌倒闭。纵向而言,GE、飞利浦、西门子很早就开始相关尝试。

作为AI商业化落地的先行者,商汤如何另辟蹊径避开同质化竞争,让自己领先的AI算法突破工业红线,并在行业找到最佳落地点?在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揭幕前夕,我们走访了商汤科技上海办公室。商汤科技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张少霆,分享了商汤科技的商业化逻辑、人才战略以及今年商汤在WAIC上的参展亮点。

“进场不分先后”

“AI在诸多行业的落地不存在先入局者和后入局者,例如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方面,相对于GPS(GE、飞利浦、西门子)来说,大家都是后入局者。但这个行业足够大,当你进入行业想要解决真实需求点,而不是追随别人,未必会做到同一件事情上。当然,具体的细分领域会有先发优势。”张少霆告诉第一财经。

作为一项通用技术,AI可以为不同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但究竟在哪一行业先行进行产品化落地,则要考虑两个原则:第一是市场是否足够大,第二是技术创新是否突破工业化应用红线。

张少霆认为,对于AI赋能各个行业的工业红线,不能一刀切地看待。即便在同一个领域,不同场景也会有不同的技术红线标准。但整体来说,产品会比技术红线更为重要,需符合场景的要求。

以医疗为例,将AI落地到除影像科之外的临床科室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临床科室获取数据难,医院数据多存在于影像科和信息科,临床科室要使用时,往往需要进行线下拷贝,存在着使用不便、数据外流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其次,临床科室医生往往也有对医学影像进行各类三维高级后处理的需求,例如在进行辅助治疗规划和治疗实施的过程中,这类高质量的三维渲染及交互通常需要在高端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而大多后处理工作站存放于影像科。

“医疗行业产品落地,不能单纯看工业红线,还要看产品是否符合医疗场景,是否符合医生使用的工作流和使用习惯,是否能够保障数据安全,这一系列行业内相关的需求,可能会远大于技术性能是否超越工业红线这个问题。”张少霆强调。

落地关键:产品场景双壁垒

针对上述临床科室的痛点,商汤科技推出了立足医疗大数据、服务临床诊疗愈的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针对不同类别的临床需求,定制化开发了多款覆盖临床诊疗愈全流程的AI智能应用,例如肺部AI应用、骨肿瘤AI应用、心脏AI应用等,提供从诊断到治疗规划、耗材设计、康复跟踪预测等在内的诊、疗、愈全流程的AI工具。

SenseCare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远程三维渲染能力,临床医生只需打开一个网页,就可以使用丰富的三维高级后处理功能和AI功能分析影像数据。分析均在服务器端完成,并实时地渲染给终端用户,这种机制既能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同时可以支持原始数据不传输、不出院,确保平台数据的安全性。

虽然AI医疗的应用在逐渐增加,不过目前看来,这个领域的技术变现能力仍处于早期。尤其是AI医疗诊断如何破解医疗器械注册证审批问题,是技术大规模商用的一大挑战。

从2018年8月1日起,我国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正式生效,文件将医用软件按二类、 三类医疗器械设置审批通道。当下AI产品大多属于第三类,但尚未有一款产品获得三类证书。这意味着目前医疗AI影像分析产品不能作为临床用途,或者临床售卖,只能做科研用途或科研售卖。

张少霆认为,医疗肯定是个长线的事情,而且具有很强的监管性,不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下没有机会进行商业化布局及落地。“AI医疗产品的核心壁垒是产品壁垒和场景壁垒。”张少霆告诉第一财经。算法的性能肯定是越高越好,但是如果一个高性能算法落在一个不完全符合医生工作流的产品上,医生也未必会去使用。这也是为什么GE、飞利浦、西门子等传统公司经久不衰的原因。

第二个是场景壁垒。即便产品本身功能很好,但如果市面上替代品较多,同类产品扎堆,且性能无显著差异,那终端用户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厂商,甚至是自己开发,那么这个好产品也是没有市场话语权和场景壁垒的。

“即便是有好产品的企业也不见得可以把它转化成商业价值。这两件事情其实对应人工智能两大难题:第一产品有刚需性,第二是有议价能力。”张少霆表示。

人工智能没有免费的午餐

作为创业创新大潮中的一员,商汤科技身上有着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据了解,目前商汤科技3000余名员工中有超过一半为研发人员,并拥有200多位人工智能博士。在AI人才争夺大战下,商汤科技如何留存和吸纳人才,以及如何平衡好商业化和核心技术关系,深入场景落地工程化产品?

对此张少霆表示,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人才流失率非常高,甚至一个团队20%的流失率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相比之下,商汤研究院却保有极低的人才流失率。对于AI人才而言,一方面明星团队本身的虹吸效应很强,能和优秀的人共事,使用这些优秀的人已经开发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工作,是难能可贵的机遇。

其次,稳健发展的业务线为年轻人才带来更好的晋升和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商汤科技和高校共建研究院,从实习阶段就进行人才共同培养,无论是顶尖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还是产品落地、商务化推进,这些年轻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高的成长性。

为了平衡好商业化和核心技术关系,深入场景落地工程化产品,商汤科技研究院人员管理架构采取双线制度,即人员编制归属于研究院,又深入到业务一线。在研究院的本职工作是推进最前瞻的研究,在事业部则可以接触第一手的场景、问题和商务反馈。这样自然而然培养研究员对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思考,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

张少霆认为,包括谷歌、Facebook等在内的世界级优秀公司,在人才、原创技术和算力上的投入都是惊人的,这也是早期大家都在使用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的重要原因。

商汤科技也在不遗余力打造自己的SenseParrots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很多节点没有免费的午餐,人才、原创技术、超算中心的算力等都是绕不开的点,不投入都很难有成效。”张少霆表示。

自从2017年11月于上海落地后,商汤科技加速AI技术在上海落地。如在智能教育方面,商汤于上海发布全球首本高中版AI教材,助推国内AI教育迈向普及阶段,目前全国超过百所学校已开始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在医疗健康领域,与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等达成合作,服务于放射科、病理科及3D打印中心等多个科室的多个工作方向,且医疗团队超过半数的成员,包括研究员和产品团队,也都在上海公司办公。

“上海有三大优势,人才、政策和场景,这三个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得天独厚的。”张少霆告诉第一财经。

连续第二年作为WAIC战略合作伙伴,今年商汤科技AI技术将继续为大会带来智能化应用,例如推出SenseSpace商汤智能云视频分析系统,为大会打造出一套基于展会场景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实现展会智慧化运营管理的全面提升。此外,近200平方米的展区,也将呈现AI与各个行业的融合,感受科技对传统行业的赋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