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11日电 题:八万老乡回老家 故乡成创业热土——重庆“劳务输出第一区”开州返乡创业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勇、徐旭忠、赵宇飞
在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开州区关面乡姚程村,村支书张步亿一大早就出了门,沿着梯田仔细查看中药材的长势。在他的带动下,姚程村已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中药材、乡村旅游产业兴旺的示范村。
张步亿是开州区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素有重庆“劳务输出第一区”之称的开州区,169万人口中的6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如今,在乡情和政策感召下,已有8万多开州老乡携带着资本、技术、先进经营理念返乡创业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开州老乡回来了”
47岁的张步亿外形精干,走路生风,话语铿锵,眼神中透着自信。
16岁时,张步亿到浙江参军,转业后又到新疆开办砖厂。2008年,他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回姚程村担任村支书。当时,村里大部分村民尚未脱贫。
张步亿开办姚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酒厂、养猪场,发展景观苗圃、蔬菜基地等循环生态农业,带动40余名村民脱贫致富。后来,他又组织村民将土地折价入股,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和乡村旅游业。
2013年,姚程村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是2008年的2.5倍。
“改革开放以来,近60万开州人‘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广东办厂子’,如今开州老乡回来了。”开州区委书记冉华章说,近几年平均每年有1万多名开州老乡返乡创业,返乡创业总人数已超过8万人。
问及返乡创业的原因,乡情是不少人的重要考量。
“我是开州人的儿子,喝的是开州水,最想听的是开州话。”张步亿说,当年他在新疆的生意风生水起,父亲希望他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看着年迈的父亲,想到贫困的乡亲们,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开州区在全国成立12个乡情联络组、34个流动党组织,每年定期举行“开商大会”,以乡情为基础加强沟通动员。另外,开州区还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土地补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助推返乡创业大潮。
“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群山环抱的谭家镇花仙村,溪水从大山深处缓缓流入蒋开均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小到两三斤,大到数百斤的鳟鱼、鲟鱼、鲥鱼等,在鱼塘中畅快游弋。
“这里水质好,水温常年保持在15至20摄氏度,非常适合养殖冷水鱼。”说着,蒋开均突然蹲下,对着水管“咕咚、咕咚”喝了几口。
看着一脸惊讶的记者,蒋开均抹抹嘴笑着说:“这是纯天然的山泉水,甜着呢。”
今年56岁的蒋开均堪称“打工传奇”。1986年,蒋开均到河南的煤矿当矿工,后来到广东当混凝土工人,还搞过运输、开过石膏矿、养过娃娃鱼,赚得了上千万元的身家。2015年,蒋开均看中了高端冷水鱼的商机,回到开州老家创办冷水鱼养殖场。
目前,蒋开均共养殖冷水鱼类550万尾,带动7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产品远销法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家。
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蒋开均们”带着资本、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区返乡创业的3万余人中,投身农业的创业者占比50%左右,共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80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
“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冉华章说。
返乡创业成经济发展“强引擎”
覆铜板被称为“工业之母”,是手机、电脑、汽车等必不可少的高端配套产品。
开州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西南地区一家重要的覆铜板生产供应商。2005年,已经在广东拥有线路板企业的开州人涂德军将目光转向家乡,创办了德凯覆铜板有限公司。目前,企业研发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每年可生产高精度覆铜板产品400多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近4亿元,并已在“新三板”上市。
这是开州区返乡创业企业的一个缩影。在开州,返乡创业企业呈现“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的新趋势,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地处临江镇的重庆智能家居产业园,一期入驻的24家家居企业中,22家从河北省香河县搬迁而来,都是开州人的返乡创业企业。
走进世旺九州(重庆)家居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
“刚开业10来天,就拿到一个6800万元的大订单,来了个开门红。”董事长郑自地笑着说,公司由4家开州人的家居企业整合而来,开州老乡“抱团”返乡创业,有利于合作挖掘西部地区的市场机遇。
企业品牌化趋势也日益显现。几年前,开州的返乡创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品牌企业。如今,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不断增加,如国内高温电缆的佼佼者帅乡电缆、自主研发轻型摩托艇的特飞动力等。
统计数据显示,开州区返乡创业者共创办经济实体3.3万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45%,总投资309亿元,带动劳动力就业25万余人,对全区的经济贡献率已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