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张艺谋对谈贾樟柯:我不太爱惜自己,也不装大师

时间:2019-10-15 13:44:15 | 来源:第一财经

这场对谈,贾樟柯将主导角色交给张艺谋,通过梳理他电影生涯重要作品,代表年轻创作者向他请教创作心得  供图/平遥国际电影展

结束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总导演工作之后,张艺谋赶到平遥国际电影展,为学弟贾樟柯以及老朋友马可·穆勒捧场。

四面八方的影迷则冲着这位69岁的导演而来,为了参加10月11日的张艺谋大师班,不少人连夜排队,到活动开始前,场外已经聚集了上千人。

活动不得不从500人的影厅转战能容纳1500人的露天影院,另有几百人站着听完了张艺谋与贾樟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对谈。看到年轻人对电影的热情,张艺谋觉得很感动:“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有这么多人来看电影、关心电影,文化就是这样,会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承下去。”

梳理张艺谋、贾樟柯二人的经历,也有些许相似之处。在电影领域,他们有着超群的能量和才华,另一方面不断开拓艺术疆界,一个策划了多项国家级大型晚会、执导舞台剧,一个在故乡操办国际电影节。

这场对谈,贾樟柯将主导角色交给张艺谋,通过梳理他电影生涯重要作品,代表年轻创作者向他请教创作心得。在他看来,张艺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做过摄影师、演员,后来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迄今仍然坚持着艺术理想,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尝试新的可能性,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的面貌。

贾樟柯说:“创作生涯长了一点之后,我觉得会更理解张艺谋在电影环境中所背负的压力和争议,他要克服周遭的环境,又要坚持往前走,去实现自己电影的想法,非常令人钦佩。”

任何时代都有伟大的作品

在28岁超龄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张艺谋在工厂当了七年工人。起初,他考大学只是为了改变命运,学电影后被深深吸引,才有了拍电影的想法:“电影是有魔法的,相信今天这么多年轻人也是被电影的魔法所吸引。爱电影,投身于这个事业,我才真正变成了一个电影人。”张艺谋说。

37岁那年,张艺谋凭借处女作《红高粱》拿到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这也是首部摘得这一奖项的亚洲电影。《红高粱》横空出世,以张扬的色彩与勃发的生命力征服了许多观众,其中也包括18岁的贾樟柯。“中国电影的元气就在这儿。”在他看来,《红高粱》那种自由和狂放的创作激情不仅给艺术爱好者,也给全中国观众带来兴奋之情。

《红高粱》公映30年后,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放映了4K修复版。回头再看自己的处女作,张艺谋有些感慨:“当年有一种冲劲,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扬。如今总会想,那种精气神还在不在。”

《红高粱》所呈现的极致色彩、声音处理,和张艺谋的个性相关。他说,自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那个时候我就是要极端,要那样一种色彩、画面和音乐,要几十把唢呐一起吹,要的就是吓你一跳的感觉。”

个性之外,他将处女作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社会与时代。“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时代,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非常关心文化,进行着民族、历史的反思,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美术、诗歌诞生。这样的环境中,你找到的故事,你受到的影响势必带有时代烙印,所以呈现出了比我们年龄更丰富的一种思考,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在张艺谋看来,创作者的性格与时代碰撞,作品便会呈现出一种接近本质的东西。

1998年,28岁的贾樟柯拍出了处女作《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随后成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很喜欢这部影片,他说,“当年《小武》是石破天惊的,今天贾樟柯还是关注当下、关注普通人、关注底层人的命运。这和我追求大喊大叫的影片是两个时代了。”

如今,贾樟柯逐渐成为更多青年导演的师长,扶持年轻导演更自由地展示才华,新导演不断涌现,代际已经无法明晰划分。张艺谋认为,成长环境不同,每代人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拍出不一样的电影,这就是电影吸引人们的地方:“不同的时代总有新的电影。”

今天的社会,和张艺谋、贾樟柯所成长的时代又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在国家飞速发展时期成长,体验着新鲜而多元的文化氛围。

在张艺谋看来,创作无需和苦难画上等号:“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艰辛,未必不能拍出伟大的电影,任何时代都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了解的东西很容易获取,但重要的还是思考、创新,要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中国最缺好编剧

大师班上,张艺谋透露了两个新项目的进展,警匪片《坚如磐石》后期结束,目前已经送审,谍战题材的《悬崖之上》准备年底开拍。

张艺谋笑称自己是“劳碌命”,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速率推出新作品。“因为青年时候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觉得不要虚度光阴,所以我就成了中国电影最忙的导演。每年都想拍新电影,如果有一年没有一个新的电影项目运作,我就觉得虚度。”

走上电影之路后,40多年的创作生涯,张艺谋不断逼着自己创新,挑战新的技巧与内容,从最早以纪实方式展现当代生活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到开创商业大片先河的《英雄》。他在中国影坛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断承受来自舆论的压力与批评。

2002年,中国全年电影票房不到10亿元,《英雄》票房为2.5亿元。放在今天,这个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英雄》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然而当时,张艺谋遭到了文艺界的批评,使他一度非常沮丧。“那时候我们对票房没概念,卖那么好,跟我有啥关系,我不觉得票房高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我很在意文艺界的评价。结果人家都说这个电影思想、价值观有问题,我就很沮丧。”

不过,这些抨击并没有令他停止创新。“我不太爱惜自己,也不装大师,还是希望保持心态的年轻。”张艺谋深知,要拍出一个成熟而完美的作品谈何容易,“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做不到,不如去追求一个特点,追求自己想要表达的感觉。”

张艺谋与贾樟柯共同经历着中国电影产业20年飞速发展,见证着全年票房从不到10亿元扩张到60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数字增长之后,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张艺谋看来,中国电影目前最缺的是好剧本。“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好,各个公司都在抢人,坦率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碰上一个好剧本是很难的。只要身体好,时间允许,我是愿意拼命工作的人,我就是喜欢拍电影。剧本跟不上,就很苦恼。希望年轻的编剧们写出好剧本给我们。”

他认为,中国电影的质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全面的提升。“它不会那么快,因为电影是文化,需要通过辛勤的创作和清晰的思路,还有历史发展的机遇才能获得。”

目前,很多年轻导演的作品只能院线一日游,被市场埋没,但无数默默无闻的电影聚集到一定数量、一定力量的时候,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电影的摇篮。

张艺谋觉得,今天的年轻导演正处在一个好的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别需要更多的年轻导演、年轻的创作者、年轻的观众:“电影是年轻的艺术,年轻的观众和创作者已经形成了中国电影真正的中坚力量。中国电影很有希望,不仅仅是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大国,为人类奉献非常好的电影,希望这一天能早一点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