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推出5个月后,苏州首家高端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吴园”正式开业,在首批预定的近300户居民中,约有三成是来自上海的老人。
长三角是我国最富庶和文化积淀最深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联手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选择。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对第一财经表示,长三角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国版图里面第一大经济体。泰康养老社区在完成北上广及武汉、成都这一“东西南北中”全国布局之后,接下来会重点布局长三角。
据第一财经了解,泰康已经确定了长三角七城联动的战略布局,除了已经开业的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均已开工建设,合肥、南京、温州选址基本完成。
苏州吸引上海来客
11月3日开业的泰康之家·吴园是泰康保险集团在全国开业的第五家社区,也是长三角第二家。此前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成都蜀园已经成功运营。
截至2017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共4416万,占总户籍人口的20.79%。其中,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 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4.4%。
目前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中,将养老服务区域合作作为一体化的重点,上海已经有部分老人到长三角地区养老和生活。
为了共同应对老龄化挑战,今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签订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促进区域养老资源共享,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并确定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等11个市、区作为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
泰康之家·吴园
苏州以其便捷的交通成为很多上海老人异地养老的首选城市。在吴园首批入住的居民中,就有不少来自上海的老人。
曾经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的吴林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此前吴林已在上海申园居住了三年,苏州吴园一开业便搬了过来,成为了园里的首批居民。吴林看中的是阳澄湖畔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庭院式的养老氛围,加之他又是苏州人,回到苏州养老更有落叶归根之感。
像泰康的其他养老社区一样,吴园的主要客户群以“三高”老人为主,即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级干部(高知、高管和高干),以及其他专业资深人士。
作为高净值人士的代表,这些“三高”老人对于养老呈现出更为乐观和开放的态度,他们普遍期望高质量的老年生活,对于子女不过多依赖和寄予过多期望,异地养老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吴园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养老机构的入驻持有开放和支持的态度。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芳在11月3日的全国智慧医养论坛暨泰康之家·吴园养老新生活启航仪式上表示,苏州市正在不断加大财政对老龄化的支持力度,要构建高端市场化养老、中端保障性养老以及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多层次养老体系。
夏芳还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和高新制造业都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未来将通过产业发展来为养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比如研发成功的新药以及新的医疗器械,可以优先适用于养老社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也可以在养老社区有场景化的应用。
不仅仅是苏州,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城市正在“谋划”引入高端医养社区。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健投首席执行官刘挺军表示,泰康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长三角的布局,泰康在城市布局上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希望引入真正的城市高端配套和产业,而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的项目。
泰康在长三角区域积极投资发展医养实体,目前已形成 “大型医养社区及配套康复医院、医教研一体化综合医院、口腔专科连锁、纪念园”的立体化布局。养老社区方面,泰康在长三角7个重点城市落子,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京以及浙江温州。其中上海泰康之家·申园已于2016年开业,杭州大清谷、宁波甬园、合肥徽园也将于明后年投入运营,南京、温州选址基本完成。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
科技创新助力养老革命
与吴林同批入住吴园的,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红色娘子军》的主演祝希娟。祝希娟说,看病难、挂号难是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她选择养老机构最看重的便是医养结合的质量和便利性。
泰康之家是国内最早践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所有开业以及规划中的养老社区都会配套建设一家康复医院,形成"急救——慢病管理——康复"的三重防线,为社区老人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医疗健康服务。泰康吴园康复医院预计将于2020年开业并投入使用。
智慧医养是吴园的一大特色。在吴园,泰康之家智慧医养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研发并打造面向长者、社区等的全方位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健康管理和安全保护。
刘挺军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医养服务中引入科技,主要是基于成本的考虑,目的要通过不断的创新让养老成本越来越低、性价比越来越高。
因为养老服务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一般会占到50%~60%,从老人的消费来说,医疗和健康消费是他们的重要支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降低机构养老成本以及老人医疗方面的成本,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的医养结合模式。
“并不是要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科技把对老人的服务都替代掉,而是要提高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作效率,把成本释放出来,让更多的管家、护理师、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老人提供更加深度的、个性化的服务,把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温度提升起来。”刘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