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通过走出去、跨境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可持续竞争能力。而人民币汇率、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与企业的跨境并购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前不久,中国外汇管理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时间表,会持续推进跨境贸易投资的自由和便利化,稳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在11月8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9世界并购大会”上表示,既要看到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机遇,也要关注相应的风险和政策方面的协调配合。其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盛松成认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并且相信人民币未来也不会大幅贬值。
今年8月初,人民币兑美元破“7”后,人民币汇率总体仍保持基本稳定。最近一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已上涨近2%。人民币兑美元又升破7回到6。
“企业往往是希望和欢迎汇率基本稳定的,首先,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汇率波动的干扰,可以专注于生产和经营,而不将精力过多用于判断汇率趋势。如果汇率大起大落,企业反而会去利用汇率套利。” 盛松成表示,其次,中国短期外债几乎全部集中于私人部门。2019年6月末,中国短期外债11643亿美元,其中,广义政府和中央银行短期外债仅356亿美元。而近年来中国房企境外发债规模较大,尤其是美元债券。
截至2019年8月底,内资房地产企业外债余额折合1659亿美元,较2018年底增长29%。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外债结构在不断优化,中长期外债的占比上升,从对外资产和负债匹配看,盛松成认为外债和对外资产的增长是协调有序的。
再者,盛松成认为通过贬值促进出口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虽然短期内有可能获得价格优势,但不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考虑到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对高技术产品和高端服务的进口需求较大。目前中国进口约占全球的10.8%,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进口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盛松成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都应从中国实际出发。
根据IMF年报数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中,采用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国家数量占比明显上升。2018年,有53.2%的经济体采用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比例较2008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占34.4%,较2008年下降5.5个百分点。说明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未必是最好的汇率制度。
在盛松成看来,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与稳步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并不矛盾,长期看是一致的,且稳定的汇率预期有利于减少投机因素的干扰。
盛松成表示,8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后,中国仍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与2015、2016年不同,这次人民币汇率破‘7’没有引发大量资金流出,原因之一是我们保持了汇率的基本稳定,没有放任汇率大幅波动,稳定了汇率预期,从而减少投机因素的干扰。”
据盛松成预测,中国可能迎来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一个时间窗口。目前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效显著。中国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利率维持在合理水平,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形成鲜明对比,资金未必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大量流出中国。
盛松成曾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里提出了“协调推进理论”: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市场化的汇率,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均衡汇率,所以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协调推进。更广义地说,应该是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协调推进。
“需要强调的是,应关注资本项目双向开放的风险防范。一是区分实体经济运行中的正常外汇需求和短期的投机需求,应防止汇率的短期波动被投机者利用;二是防范私人部门的短期外债风险;三是防范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 盛松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