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去伪存真,区块链应用到底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时间:2019-11-11 13:44:18 | 来源:第一财经

两周前,区块链成为热词。上周,区块链概念股再度被资金爆炒,在上周一催生近期罕见的“百股涨停”之后,周二开始相关概念股出现分化,当天尾盘甚至出现了“炸板潮”,许多存在蹭热点嫌疑的跟风品种纷纷走下神坛。

2008年后,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区块链的首个应用正式诞生,经历了此后几年币圈、ICO(首次代币发行)的泥沙俱下、链圈的漫长的技术蛰伏期,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各类区块链的实践应用也逐步浮现。同时,Libra的出现也加速了全球对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讨论和研发步伐。

尽管如此,区块链技术仍然在发展初期,实践应用也停留在试水阶段。就金融等领域而言,区块链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后实践应用的前景何在?在Libra的倒逼下,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又将如何发展?

如何简单理解区块链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码学相关联所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多次交易有效确认的信息。

如果要形象地来理解区块链,那么支付宝的案例较为合适,其也被多次用于解释何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例如,若要用支付宝买一部手机,交易流程是:将钱打给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卖家发货-你确认收货-支付宝把钱打给卖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你是在和卖家交易,但是这笔交易还牵扯到了第三方,即支付宝。因此,如果支付宝系统出了问题便会造成这笔交易的失败。

而去中心化的处理方式则是,你只需要和卖家交换钱和手机,然后双方都声称完成了这笔交易,流程就完成了。但是,在去中心化以后,整个系统中没有了权威的中心化代理,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便会面临问题。这时,基于区块链技术,形象地来说,就是账本在每个人的电脑上,即我声明把100块钱给卖家了,而且这个声明是所有用户都接收到的,这个支付操作不需要第三方参与。整个网络里的所有用户都知道我给了他100块钱,这样所有人的电子账本上都给我减去了这100块钱,给卖家加了100块钱。去中心化、加密化是区块链的重要标志,因此原则上来说,区块链技术可以从技术上保证安全。

尽管理想中的区块链很美好,但区块链技术要与实体商业对接,在技术和规则上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区块链解决的所谓“不信任”问题其对象也只局限于区块链上的数据。因此如果区块链要与实体业务对接,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实体与数据之间跨域的“游戏规则”的建立,这也是为何目前的实践应用也仅限于试水阶段。

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

不可否认,相比起前两年的炒作,2018年是分水岭,在2019年我们看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某个行业或领域的问题。比如说食品溯源、司法的存证、音乐的版权等,也包括供应链金融的数据真实性来满足金融产品的应用问题。

目前,在汽车整车物流供应链领域,区块链的优越性逐步凸显,且已经出现了一些落地应用。

该行业的痛点在于,汽车整车物流的承运商很多是个体户,货车的过路费、油费、保养费、司机工资等,综合起来是笔不小的开支。而运费往往有较长的账期,资金周转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业务难以持续拓展。此前,银行很难触达这些承运商,一是因为贷款额度太小(几万到几十万元);二是很难对这些贷款申请进行专程调查,承运商同样很难向银行提供应收账款凭证,提交贷款所需的审计报告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运链盟—汽车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将整车物流业务相关方上链管理,汽车主机厂商和物流总包商可在线发布订单和运单,各级承运商可将作业交接凭证、结算凭证、发票等业务数据记录在线,并实现上下游企业在线对账。金融机构则可以根据链上记录的业务数据,为承运商提供融资服务。

简单来说,这是为承运商增信,使得银行敢于为承运商提供金融服务。对于承运商而言,银行贷款利率由此从15%~18%降至7%左右,显然是很大的优惠;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给信用等级优质的汽车制造商,仅能收取优惠利率(约5%以下),现在这些企业替承运商做担保,证明每个月的确会支付承运商一定数量的运费(应收账款),银行更敢于贷款给承运商,相较而言等于多赚了利差。就整体效应来说,这种模式其实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为承运商如果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很可能就要去举借民间高利贷。目前,类似上述的区块链场景应用已经越来越多。

海外探索用区块链加速银行间交易结算

区块链的另一大理想场景则是银行间的交易结算,摩根大通此前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探索。

摩根大通银行间信息网络(IIN)自2017年启动试点、2018年推出以来快速扩大,截至今年9月,已有包括德银在内的超过400家银行加入,其中超过65家银行已正式上线。

IIN旨在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复杂的跨境支付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款项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到达收款人账户,参与的银行也成为应用开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各自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如果用分布式账本,共享账本则能实现一秒对账了,省去了很多中后台人力,也节省了资金在途时间。在途的资金无法生利息,早一点到账也能早一点释放资本金。

跨境汇款也是适用于联盟链的场景。其好处首先是时间短,因为不同于传统支付体系,区块链上的交易和清算是实时的。其次,也能够降低汇款成本。

不过,就区块链交易所而言,目前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其实际性有待考证。此外,此前有报道称,全球多家证券交易所也在研究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证券交易全流程,以提高证券交易、清算和结算速度。

问题在于,传统交易所的技术力量强大,上述消息表明,全球交易所更多在研究分布式账本这项技术对清算、结算的潜在影响,短期内可能仍然只停留在实验阶段。传统交易所只负责交易撮合和确认,此后股票的结算是在结算公司,资金的交收则是银行的事情。“三权分立”的模式,是经历风雨后形成的。在效率方面,上交所每秒20多万笔的成交,而且完全可以承受T+0,若用区块链则是“三步合一”,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

Libra前途未卜、DC/EP无需基于区块链

在说央行数字货币前,不得不提的就是Libra。今年6月,Facebook(脸书)的Libra项目白皮书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Libra将打造的是去中心化区块链、低波动性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的综合平台,被誉为是区块链界的一次颠覆性实验。

但7月时,美国监管保守派就已经来势汹汹。美国国会在7月16日和17日举行了两次听证会,对Libra表示质疑。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隐私,二是如何保证做到反洗钱,三是关于国家安全或者说如何防止冲击金融系统。“Libra之父”马库斯尽管极尽全力解答疑问,但并没有消除这些质疑。

与大多数加密货币不同,Libra是稳定币(Stablecoin)的一种,其完全由真实资产储备提供支持。每个新创建的Libra加密货币,都有相对应价值的一篮子货币和短期政府债券等,以此建立人们对其内在价值的信任。然而问题也在于,Libra究竟要如何管理资产价格的波动?如何真正保证资金管理的安全?其受众又能否接受?其一旦推出,大有冲击全球货币体系之势,监管的围追堵截可想而知。

再说到中国央行目前在酝酿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其没有像Libra那样用到真正的区块链,根据万向区块链邹传伟的研究,DC/EP可能使用基于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未花费的交易支出)模式的中心化账本,但仍属于Token范式。这个中心化账本体现为中央银行维护的数字货币发行登记系统,不需要跑共识算法,不会受制于区块链的性能瓶颈。区块链可能用于数字货币的确权登记,居于辅助地位。

之所以不需要去中心化,是因为系统由中央银行维护,中央银行的信用显著高于商业银行和其他私营机构,没必要在DC/EP中引入区块链代表的分布式信任机制,所以DC/EP使用中心化账本是有道理的。当然,也可以把基于UTXO模式的中心化账本视为一种“退化”的区块链(或只有一个节点的区块链)。

用户需要使用DC/EP钱包,钱包的核心是一对公钥和私钥。公钥也是地址,地址里面存放人民币的数字凭证。这个数字凭证基于100%人民币准备金发行。用户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地址,但不一定知道地址所有者的身份。中央银行通过管理的数字货币登记中心,知道地址与用户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但不一定是强实名制。

就DC/EP交易而言,用户通过钱包私钥,可以发起地址间转账交易。DC/EP转账交易不是像公链内Token交易那样,先广播到点对点网络中,再由矿工打包进区块并运行共识算法,而是由中央银行直接记录在中心化账本中。

尽管DC/EP尚在酝酿阶段,但各界也认为,其将对“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产生一定冲击。但是,如果DC/EP钱包所依托的公私钥应用在普及程度、用户体验和私钥安全管理等方面没有显著提升,将会出现专门的数字货币托管和支付机构,这是私营机构参与DC/EP的主要机会,而场景的发掘也至关重要。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