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沪港通启动五周年,“互联互通”式开放助力A股国际化征程

时间:2019-11-17 19:44:16 | 来源:第一财经

“以最小的制度成本,带来了最大的市场成效,为世界开创了全新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这是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沪港通五周年之际做出的评价。

2014年11月17日,是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一个起点。这一天,沪港通正式启动,内地投资者可以在境内买到港股,香港投资者也可以直接买到A股。当时看似不起眼的“管道”式交易,却为之后的深港通、债券通、ETF通、沪伦通等创造了最初的可能。

事实上,A股之后能够顺利纳入富时罗素和MSCI相关指数,与沪深港通机制的建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它们的评估框架下,QFII、RQFII虽然提供了交易便利,但限制依然较多,而互联互通机制对各类限制的打破,才为国际指数将A股纳入创造了可能。

“受益于港股通,内地投资者目前在港股的交易占比明显提高,这推动了港股市场流动性的提升。”觅确投资杨艳观察到,北上资金也在不断流入,成为A股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为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开放带动改革深化

五年前在沪港通开通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它的年度大事记中这样记载: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本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时举行了开通仪式。沪港两地证券市场成功实现联通,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进入新纪元。

经过五年运行,沪深港通机制较为成熟,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内地与香港市场相互重组。目前内地投资者持有港股的市值已近万亿港元。

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南向港股通五年累计成交8.748万亿港元,累计9870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交易港股的持股总额持续攀升,从2014年底的131亿港元,增至9995亿港元。

截至发稿,沪深交易所没有公布五周年累计数据。不过,去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沪港通四周年累计成交就已超10万亿,深港通两年累计成交超过4万亿。

回顾五年来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发展脉络。

一是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大。沪港通之后,深港通开通,且交易规模及机制持续优化。随后,2017年债券通启动,2019年4月中日ETF互通签署、6月沪伦通启动。

相比沪深港通在同一个时区交易,沪伦通面临跨时区、跨文化的更大障碍。不过,在沪港通启动后不久,上交所与伦交所就开始努力将构想落地。经过四年多时间的筹备,以CDR为交易形式的沪伦通正式开通,成为互联互通机制的又一创新。

如今,互联互通机制已经成为境内外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重要选项。11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谈及中国与新加坡资本市场合作时就表示,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式,推动双方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比如,计划研究支持新加坡在华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公募REITs融资。

二是“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开放”的互相带动。沪深港通开通,让A股加入国际指数更加顺利,而外资对A股投资意愿的加大,也让境内市场改革更加迫切。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全球资本市场共同繁荣的重要动力。基于这样的判断,今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宣布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9项政策措施。

这九条内容分别是:一是推动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二是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允许合资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东实现“一参一控”;三是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合理设置综合类证券公司控股股东的净资产要求;四是适当考虑外资银行母行的资产规模和业务经验,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从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准入限制;五是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更好服务企业发展;六是加大期货市场开放力度,扩大特定品种的范围;七是放开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产品参与“港股通”交易的限制;八是研究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渠道;九是研究制定交易所熊猫债管理办法,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发债融资。

而在过去的四个月中,上述内容中多项已经先后落地。比如第五条,证监会11月15日刚刚宣布,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

“共同市场”生态重塑

沪港通不只改变A股,也在深远地影响着港股。互联互通,一场“共同市场”的生态重塑。

一位港股市场人士分析称,由于港股市场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与A股的研究逻辑和估值方法存在差异。港股经常成为“估值洼地”,诸多两地挂牌企业也都存在较大估值差。但伴随互联互通“共同市场”的形成,不同市场投资者的结构都趋于多元化,投资研究和交易模式也在彼此融合。

从制度上来看,沪港通的创新体现在实现了两地投资者到对方市场直接交易,与对方市场的投资者在同一个交易场所交易,形成一个流动性池子,遵守对方市场交易机制。此外,互联互通的交易制度还在不断完善,提高投资便利性。目前,沪深港通的跨境交易总额度已没有上限;仅保留每日额度控制,较此前也有大幅提升,而交易标的也在不断扩容。

从数据上,能更为直观地发现互联互通制度带来的影响。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共有2395家上市公司。其中,来自内地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到50%,对应市值占比达到68%;而这些企业的日均成交量的占比则达到79%。不断流入的南下资金,是占比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公开数据统计显示,沪深港通的南下资金在今年3月至10月保持净流入,在8月与9月期间还创下过单月峰值。

杨艳表示,南下资金正在改变港股市场的生态,提高港股市场流动性。有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额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占比最高的非本地投资主体。

北向交易也保持强势,单日交易再上高点。港交所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受A股进一步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及标普道琼斯指数的利好因素带动,沪深港通的北向交易保持强势,平均每日成交金额385亿元人民币,创季度第二最高纪录。这也直接带动港交所三季度业务收入增长。今年前三季,港交所沪深港通收入及收益达到7.58亿元,去年同期的收入为5.21亿元。

“沪深港通已经成为外资进入A股的重要渠道。”杨艳表示,随着沪港通制度的落地,外资配置A股配置有了更多的选择路径。而相比QFII与RQFII,沪深港通的额度限制少、结算机制便利、资金划转灵活,交易成本更低;这都有利于外资机构的投资交易,投资回报也进一步增厚。

“核心资产”吸引全球资金

互联互通机制的平稳运行,为全球资金寻找优质“核心资产”提供了更多路径选择。外资已经成为A股重要参与者,并有长期增配趋势。

“如果回顾2016年以来的A股行情,会发现高ROE、高盈利增速、低PB、低波动的股票更受资金青睐。我们认为这种投资风格,与外资的投资标准相吻合。这种变化背后,应该与互联互通机制落地、MSCI扩容而带来的外资增配A股进程有关。”杨艳称。

A股市场的龙头和蓝筹,是最受青睐的标的。沪股通成交额占比较高的包括贵州茅台、恒瑞医药、中国平安和伊利股份等;深股通中的科技龙头也颇受外资青睐,格力电器、五粮液、海康威视等深股通成交占比居前。

富兰克林邓普顿中国股票投资管理总监朱国庆分析,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保持积极开放的姿态,并且步伐明显加快;而开放不仅包括投资准入的开放,还进一步扩展到机构准入的开放,这都推动着外资配置A股的趋势。

而从外资的内在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保持较可观的增长态势;A股与其他股票市场相关性低,可以提升组合风险收益,国际指数公司纷纷积极增加A股权重。“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海外资金会持续增加A股的配置,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短期的市场波动不会影响到长期趋势。”朱国庆称。

他还表示,外资增配A股的过程中,A股和国际市场的联动也会增强,对A股市场投资风格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外资自下而上选股和基本面分析可能会被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推动高质量公司的估值回归并产生估值溢价,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有望得到更好发挥。此外,如此,外资的持股相对长线,并对估值敏感,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