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8月19日电 题:“变”出外贸新优势——江西南昌青山湖针织服装产业“三变”见闻
新华社记者郭强、陈毓珊
三件出口文化衫,一件来自青山湖。记者近日在全国知名针织服装出口基地江西南昌青山湖区蹲点采访发现,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贸形势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当地不少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推动产品从“贴牌”变“品牌”、技术从“制造”变“智造”、市场从“单一”变“多元”,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稳外贸”的新路子。
产品:从“贴牌”变“品牌”
今年8月,专业从事纺织、家居用品生产与贸易的跨国企业无锡万斯集团在青山湖区设立的子公司——江西风时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
“青山湖区针纺产业有40多年发展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对我们很有吸引力。”无锡万斯集团法务及公共关系总经理严红姣说,下一步,集团考虑将更多的生产线转到青山湖区,把这里打造成集团主要的生产基地。
拥有大大小小两千多家企业,七八万从业人员,文化衫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作为全国知名针织服装出口基地,青山湖区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行业发展奇迹。但由于走的主要是贴牌代工之路,在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这里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被东南亚代工厂所取代,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江西佳盛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腾朝普说:“过去我们这里的服装企业大多是生产出口文化衫,一件赚五六角钱,大家以量取胜,一天生产上万件。”
面对东南亚代工厂的低成本竞争,近年来,青山湖区针纺服装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过去的贴牌代工转向打造中高端的自主品牌。
在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内,0791服装创意设计中心办公室里一片忙碌景象,设计、打版等有序进行。“为帮助企业加快转型,我们搭建了这个公共服务平台,里面包括创意设计中心、设计打版中心等,为针纺服装产业注入设计元素,打造自主品牌。”青山湖区科工局局长龚永华说。
同时,青山湖区纺织服装行业商会也在注册“青山湖针纺”的统一商标品牌。商会秘书长饶斌说,下一步,当地将引进更多优质自主设计企业落户,同时推动本地代工生产企业向自主品牌企业转型,打造千亿级现代轻纺产业集群。
技术:从“制造”变“智造”
走进位于青山湖区的南昌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智能吊挂系统,完成一件件衣服从裁剪到成衣的全过程。
几年前,华兴针织投资8000多万元引入这套智能吊挂系统,省去了过去每道工序间的搬运过程。公司总经理曾晓东说,现在,公司正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向技术密集型的“智造”转变,生产效率提高30%,产品不合格率也明显降低。
面对东南亚代工厂的低劳动成本优势,青山湖区针纺服装企业把发力点放在技术改造上,实现技术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江西风时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控制室里,工程师正认真分析着智能吊挂生产线的数据,让吊挂系统更智能、合理地优化分配,从而提高效率。公司IE工程师李高峰说,车间每个衣架上都有一个芯片,储存着各款衣服的数据,它们会按电脑的设计轨迹运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青山湖区针纺服装行业中出现的“机器换人”“机器换脑”等趋势,正在打造当地服装的“智造”新优势。
从去年开始,南昌东申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也投入巨额资金引入高端智能生产线。“现在,我们的服装正从低端转向中高端,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靠人工已难以满足需要。”公司董事长胡小平说,他们人工生产高端服装的合格率只有50%,但自动化设备的该项合格率能达到90%。
市场:从“单一”变“多元”
最近,腾朝普一直在接触日本客户,准备开拓日本市场。
“过去,我们这里绝大部分文化衫都是出口到美国。”腾朝普说,这两年,当地很多企业一直在积极开拓新市场,“我们还在尝试跨境电商,以此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记者走访发现,过去,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企业正努力摆脱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积极开拓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多元市场。
曾晓东告诉记者,以前,美国市场份额占公司出口的50%左右,这几年通过大力开拓欧洲等新兴市场,目前美国市场占比已降至20%-30%。
在业内人士看来,青山湖针纺服装产品从“贴牌”转向“品牌”、技术从“制造”转向“智造”,也为市场从“单一”转向“多元”提供了条件。
“过去,我们主要生产低端的文化衫,市场本身就很单一。”南昌市广顺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志军表示,这两年,公司一直在努力开拓欧洲等新兴市场,而得益于公司此前的转型升级,他们对开拓新兴市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