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9月19日电 题:“大医”今年94——记福建省著名妇产科专家陈文祯
新华社记者 陈弘毅
1949年,24岁的陈文祯从医学院毕业,穿上了白大褂。此后70年,她再也没有离开医院大门。
今年,是94岁的陈文祯从医70周年。
陈文祯是福建省著名妇产科专家,现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如今,94岁高龄的陈文祯,每周依然坚持3个半天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出门诊。记者见到的陈文祯,一头银发,步伐缓慢而坚实;面对患者,言表“和风细雨”,用专业而浅显易懂的解答“缓释”着患者的心情。
“因为担心陈院长年事高太辛苦,医院每天给陈院长安排的号不多,但她经常每天7点多就来到诊室,一坐就是一个上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负责人说。
“我今天的号排在比较靠后,刚进诊室,陈院长就说‘真的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我们的心里顿时暖暖的。”刚看完门诊的患者黄女士告诉记者。
“别人都说你不要这么累了,这个年纪要颐养天年,但我觉得只要我还能看病,我就要坚持一天,”陈文祯说。
“女人要独立,就要在经济上独立,工作上有本领。”抱着这样的志向,高中毕业后,陈文祯报考了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
70年从医路,她一直都在学习、在奉献,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前,卫生事业落后,农村产妇几乎都是在家里生孩子,不少人留下了子宫脱垂和尿瘘等后遗症。上世纪50年代,国家要求各地免费给农村妇女治疗“两病”,陈文祯带了一个团队赶赴福建各地农村。
尿瘘手术难度大,每个县都有几百例患者,有时候到了晚上,陈文祯仍要在烛光下为病人做手术。她还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教给当地的医生。“基层医生力量强了,我离开之后,他们就能造福更多的人。”陈文祯说。几年后,她再次来到农村宣传,呼吁农村妇女去医院生产,并开展各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工作。
1997年,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陈文祯接到任务:带领年轻人研究试管婴儿技术,造福不孕不育夫妻。“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72岁的陈文祯再次当起了“学生”,参加广州试管婴儿学习班学习时,她比讲课老师的年纪还大。她白天专心听课,晚上整理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请教老师。
回到福建后,陈文祯带领医院的团队摸索研究,经历了17例失败后,1999年1月5日,福建省第一例试管婴儿双胞胎男婴顺利诞生,并健康茁壮成长至今。“俩孩子都管我叫外婆,还常来看我。”陈文祯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2007年底,一场重病突然袭来,82岁的陈文祯病倒了,她被隔离在密闭的层流室,生命垂危,与世隔绝整整半年。
“我什么时候才能出院?”住院期间,陈文祯焦灼不安。“为治好我的病,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大家尽了这么大努力,能活着走出医院,我一定要回报大家、回报社会。”陈文祯说。
凭着坚强的毅力,陈文祯硬是挺过来了,再次坐在了门诊室,同事直呼“奇迹”。
多年来,在陈文祯的推动下,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从20世纪50年代的只有84张病床发展成了全省妇幼保健中心;她潜心科研及临床应用,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每次门诊,从妇幼保健院大门到诊室,一段30多米的路,陈文祯都坚持不要助手的搀扶:“只要这段路我能走下来,就说明我还有看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