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李德生:我为大熊猫做B超

时间:2019-11-21 09:11:22 | 来源:人民日报

扎根保护区二十五年,倡导爱心饲养,李德生——

我为大熊猫做B超(自然之子)

李德生(如图,资料图片)的微信头像令人艳羡:他被四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簇拥着,脸上溢满了幸福笑容。

这张“亲子照”摄于2003年,当时李德生已到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年,早已和大熊猫“打成一片”。

李德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常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大熊猫人工繁育、放归监测等技术体系,填补了多项研究空白。

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到548只,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圈养大熊猫约占60%。

揭示大熊猫初生幼仔出奇弱小的原因

学兽医专业的李德生,1994年毕业时主动申请到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工作。

那时,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环境闭塞、交通落后。“先后有100多名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但最后留下的只有6名。”李德生说。

1999年,李德生被保护区选派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参与合作研究,这家动物园的动物超声波诊断技术世界一流。李德生便想:这技术可否解决大熊猫“假孕”的问题?

大熊猫“假孕”是常见现象:没怀孕的大熊猫,会出现疑似怀孕症状,如减食、喜欢怀抱着物品模仿带仔等行为。

李德生带领团队经过3年的时间,对20只大熊猫进行了B超妊娠监测。检测时,必须让身体庞大的大熊猫乖乖地躺在压缩笼或产房里,用B超探头在它们的腹部扫来扫去。而受孕大熊猫会出现烦躁行为,对B超检查极其敏感。有一次,躺卧在压缩笼里做妊娠检查的大熊猫“妃妃”,突然探起身抓向李德生,李德生和同事被轻度抓伤和咬伤。

最终,他们揭示了大熊猫出生时体积极小、甚至像个早产儿的奥秘:虽然雌性大熊猫怀孕期最长的能达到320多天,但胚胎着床后的实际发育时间仅有15天到21天。

这一发现,首次从影像学上直观地证实大熊猫初生幼仔出奇弱小的原因。2005年,李德生主抓大熊猫的繁育工作,那年出生的大熊猫宝宝有16只,此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像对亲人一样关心和照顾大熊猫

早上7点刚过,李德生便和同事穿好卫生隔离服,进入大熊猫的“宿舍”忙起来。

“担心大熊猫早上起来没有吃的,没有人陪、心里难受,我们就提前上班。”李德生表示,这属于“爱心饲养”的内容。

“来,乖乖,小手手握一下,不疼哦,好听话……”眼前的这只大熊猫近期进食少,为做疾病诊断,饲养人员为它抽血检查,两三句温柔哄劝下,它竟乖乖伸出前掌,针扎时只是憨厚地晃晃脑袋,没有丝毫反抗。

“爱心饲养让大熊猫对人产生了信任,不用打麻醉针,也能很好地配合采血、B超等多种检查。”李德生告诉记者。

李德生说:“人会觉得孤单,大熊猫是不是也会寂寞?”2005年,他提出“爱心饲养”的理念,并推行爱心饲养管理。饲养员开始和大熊猫进行眼神、肢体交流,有时甚至四肢着地,跪着和大熊猫“面对面”逗乐。

“即使你在外面受了气,心情不好,跟大熊猫在一起的时候也必须开心起来,因为它能感知你的情绪,会受到你的影响。”李德生说,科研人员应该像对亲人一样关心和照顾大熊猫。通过眼神交流、语言交流等方式,逐步建立和大熊猫之间的信任,减少外界环境对大熊猫造成的心理压力。

爱心饲养产生了显著效果:在非麻醉状态下,大熊猫能放松地接受多项医学检查和繁殖研究工作,包括坐下、站立、趴下、仰卧等较简单的行为培训,以及打针、采血、量血压等中等难度的行为培训。

在余震中找回逃散的大熊猫

回忆和大熊猫相伴的这些年,有两件事李德生印象特别深刻。

2007年,一场细小病毒袭击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大熊猫圈养种群,10只大熊猫相继感染。病毒传染性极强,大熊猫出现严重肠炎、失血、休克等病危症状。李德生分析并提出了种群密度过大需快速疏散,以防止病情快速扩散的方案。同时,他建议对感染大熊猫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在诊断病重熊猫是由于病毒感染至严重失血、免疫力低下造成后,他大胆推测,要先控制住出血才有可能解决危机。经过近5个月的救治,多只大熊猫慢慢痊愈。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也有多只因为圈舍毁坏而逃散。冒着余震,李德生加入到搜救大熊猫的行动,和同事们坚守在余震不断的山里。两周后,逃散的怀孕大熊猫“茜茜”被发现。李德生迅速带领一队人员,将“茜茜”从悬崖峭壁救回。回程中,李德生和同事们遭遇余震,差点失足滑下山崖。

李德生清晰地记得,当年7月6日,“茜茜”的双胞胎宝宝“平平、安安”平安降生,看着暖箱里粉嫩的大熊猫幼仔,他感到此前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疾病、生活环境、食物安全等因素的威胁随之增大,保障大熊猫种群安全仍是严峻且紧迫的工作。”李德生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陪伴,自己已经和大熊猫成为一家人。(记者 张 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