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0月2日电 题:“水工”改行记
新华社记者冯维健、刘桃熊
“9点喜迎亲,车工掐好点,账工记好账,厨工掌好席……”清晨一大早,一道道“命令”从婚礼主事人刘兰亭口中发出,唯独水工不见了踪影。“水工下岗咯。”刘兰亭笑着喃喃自语。
水工,是河北太行山一带农村的方言,就是婚礼上负责供水的人。刘兰亭曾干过水工,他生活的山村——河北省涉县温和村曾经极度缺水,每当有人家办喜事,刘兰亭都要大清早沿着陡坡,下到清漳河边,一趟趟往回挑水。
“以前给人家办喜事挑水吃,费时又费力,现在村里通了自来水,我这水工也改行了。”刘兰亭说。
时间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兰亭正值青壮年,村里办婚宴,分工图写在红纸上张贴上墙,刘兰亭是“铁打”的水工。刘兰亭回忆,为保证用水,婚宴一般一天需要五六个像他一样能干的水工负责挑水,从早上忙到晚上,还得自带干粮中途补充体力。
由于村庄地势高,下山路又陡,挑一次水要走6里路,来回一个多小时。可以说水工是婚宴上最重要的工种,也是最累人的工种。
刘兰亭说,这挑水的功夫可以说是童子功,在温和村,一般十几岁的小孩就开始学着挑水了,大人用大桶,小孩就用葫芦。一到放学,三五成群的孩子就跑到河边去挑水。
1989年,伴随着当地政府为温和村打下第一眼深井,村民们终于告别了吃河水的历史。井水被抽到距离村子1公里的蓄水池,村民们只需要到蓄水池挑水就可以。“井水比河水好吃多了,关键是挑水路近多了。”刘兰亭说。
随后,温和村又在全村铺设了饮水管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昔日婚宴上的水工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刘兰亭摇身一变,由水工变成了如今的婚礼主事人。
“挑了大半辈子水,尽干些苦活、累活,现在水管能直接通到大锅旁,可方便了,厨工再也不用催水了。”自来水管一打开,水哗哗地流出来,刘兰亭满脸洋溢着笑意。
“我们会定期对饮水管道和水泵进行维护更新,保障村民用水安全。”温和村党支部书记晋现明说,如今全村240户、810人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近年来,涉县大力实施了饮水工程,截至目前,自来水入户村256个,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