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3日电(记者李云平、恩浩)眼下,地处中国黄河最北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通过实施土地整治等综合工程,让成千上万亩盐碱地变良田,农民走上种植新“稻”路。
连日来,五原县套海镇锦旗村万亩河滩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区进入收割高峰。走进示范区,伴随着隆隆机声,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间来回穿梭,金黄的稻秆一排排倒下,储藏仓里的稻谷源源不断地装送到货车上。
套海镇镇长宋培义介绍,示范区占地1.4万亩,紧挨黄河防洪堤,属于河滩盐碱地。以前,这里只能种葵花和黄豆,广种薄收,效益较差。今年实施黄河疏浚和清障工程,集中进行土地整治,达到田成方、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适合种植绿色优质水稻。
示范区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以中科院和内蒙古农科院共同研发的量子科技农作物种植技术为支撑,在选种、施肥、打药、收割等环节上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做到统一购置生产资料、播种、管理、收割、销售的“五统一”,全方位引导农民科学种稻。
五原县高娃聚龙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莎仁高娃说:“根据测产结果,今年每亩可产稻谷1000斤左右,可出大米约650斤,出米率达65%左右。按5元/斤的价格计算,亩均毛收入达3250元左右,亩均纯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据宋培义介绍,当地在改造盐碱地的同时将带动沿黄河4个贫困村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依靠种植水稻增产增收,进而实现产业脱贫。他们还将逐步解决大米生产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的问题,真正实现优质优价,让种植户持续增收。
同样,地处黄河北岸的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5000亩水稻种植基地也正在抢抓农时加紧收割,确保颗粒归仓。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说:“我们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完善灌溉、排水系统,让盐碱地变稻田,同时还能养鱼、蟹,做到种植、养殖‘一水两用’,综合节水率达20%以上。”
据进步村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司学忠介绍,经初步预算,每亩水稻可产优质大米600斤,按照10元/斤的价格计算,每亩收入达6000元左右;每亩水稻养殖鱼、蟹的收入达1000元左右。每亩稻田总收入达7000元左右、纯收入超过5000元,实现“一田双收”。
据了解,河套地区地处黄河“几”字湾,沿岸土地常年受含盐碱量高的黄河水洇渗影响,耕地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近年来随着当地持续实施土地整治等综合工程,上万亩重度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