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乌蒙深处,“一人所”的守望与坚持》
导读
基层调解,做起来千头万绪,搞不好“一地鸡毛”只换得一身埋怨。在贵州,有位人民调解员工作岗位在山里,工作条件是“光杆司令”,工作时间已达17年,却换来了一身赞誉,一方和谐。这位坚守“一人所”的朱仁义,究竟有怎样的能耐?
17年坚守调解一线
猫场镇海拔1320米,居民83000多人,镇域面积和常住人口在织金县排行第一。由于地处织金、普定、平坝三县(区)交界,区域间人口流动格外频繁。
“乡镇发展快,项目建设多,劳务、土地等方面的矛盾也多了起来,有时候一个月的案件数量赶得上小一点的乡镇一整年。”今年53岁的朱仁义说。2002年,他从珠藏司法所调来猫场司法所工作,17年过去,调处的疑难矛盾纠纷已超400起。
朱仁义(中)同村民就矛盾纠纷调处进行交流
今年8月,猫场镇拟将马鞍山推平修筑街道,群众中有了反对意见,涉及多达64户306人。朱仁义回忆,当时大会小会不知道开了多少次,最终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调解才算大功告成。
如此繁重的工作,完全是朱仁义一个人扛下来的。原因很简单,猫场司法所是个“一人所”,虽有3个人的编制,但这些年只有他一人在岗。
猫场司法所的一天是怎样的?从早上六七点起床开始,朱仁义的电话就不断有人打进来。猫场司法所开门后,来咨询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中午没有休息一说,朱仁义得在办公室一直忙到天黑。村民都说,只有找他才放心。
2017年,朱仁义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干调解我没什么诀窍,要说有,那就是用心劝和。”他如此总结。
晓之以情,更要晓之以法
前段时间,猫场镇大寨村村民陈兴贵的孙子答应一教师家属的请求,帮忙翻窗进屋拿落在家中的钥匙,不慎摔跤导致手腕受伤。初次检查,医生认定为无大碍的皮肉伤。然而将近一个月后,小陈没见好转,反而更觉不适,到医院复查才知道,竟已骨折。
陈兴贵认为,孙子伤情的初次检查属于误诊,耽误了正常治疗,医院负有责任,要求赔偿88万元。面对这一诉求,各方多次协商,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最终,他们找到了朱仁义。
朱仁义听取了陈家、医院及教师家属各自的主张,作出分析:医院承担主要责任,教师家属承担次要责任,治疗费用86000元需双方共同承担。最终,三方达成一致。
在猫场镇政法委书记王景看来,朱仁义能做好人民调解,关键是法律法规了解得透彻。几十年来他一直不间断研习法条与司法解释,土地管理法、婚姻法等法典更是案头必备。
2018年,新寨村村民谢业武建房时,因为道路通行的问题和邻人发生了纠纷。村主任朱德贵介绍,当初村里组织双方调解了3次,但由于调解人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始终评不出个道理。无奈之下,村里求助猫场司法所。
“以现场调查取证为基础,向当事双方讲清相邻关系方面的法规,一致意见很快达成了。”朱仁义说,弄清法律、讲清道理,“和为贵”就不是空话。
寓教于调,普法春风化雨
对于人民调解工作,朱仁义的信念始终是:纠纷调处只是第一步,藉由化解达到教育引导才是关键。只有“寓教于调”,才能逐步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助推法治社会构建。
此前,一家公司在猫场镇白云村建设风力发电场,需要在距离村民朱某祖坟15米的地方修建输电铁塔。然而,朱家以工程“斩断龙筋”为由阻拦施工。眼看有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朱仁义及时赶到现场,“该讲道理就讲道理,该讲法律就讲法律”。
朱仁义讲了三条:其一,输电铁塔对祖坟没有损坏;其二,“斩断龙筋”是迷信说法,法律不予支持;其三,风力发电是清洁能源,有利于改善大家的环境。
“听了我的分析之后,朱氏族人再没有过激举动,事态很快平息。”朱仁义说,基层司法工作从来不是纠纷处理完就了事,要把每一次调解都变成法治教育课,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目的。
“现在可是法治社会,办啥都要讲个法哩!”如今,在猫场的村头集上,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了。朱仁义听在心里,只是微微一笑。回到那间乌蒙山处的“一人所”,他又把桌上的法典翻开了。(记者 汪军)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