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贵州安顺:退伍老兵重返“战场”助脱贫

时间:2019-12-11 09:11:05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选拔优秀退伍军人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两委委员,充实基层干部队伍。被当地群众称为“兵支书”的他们,积极开展村庄治理、发展产业,逐渐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脱贫攻坚“领头羊”。

数百名退伍老兵重新上“战场”

“脱贫攻坚也是战场。”安顺市军分区政委闫海说,扶贫更需要拿出作战的态度。实践证明,有“兵支书”的村两委相对来说执行力较强,往往能够带领群众率先脱贫。

1997年,家住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年仅16岁的肖正强成为一名新兵。沿着砂石路走出村子时,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回家乡做点贡献”。2005年,当了8年兵退伍的肖正强,回到平坝做起了建材生意,这一做就是十年。

做生意挣到了钱,“回家乡做点贡献”的想法一直埋藏在他心里。2016年10月,有头脑、有见识的肖正强被村民选为平元村党支部书记,开始“进军”脱贫攻坚“战场”。

目前,像肖正强这样的“兵支书”,安顺市共有419名。

闫海介绍,安顺军分区与安顺市委宣传部共同推进军民融合,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兵支书”、村两委委员、村民可以通过App线上点单,对国防教育、农业发展等相关课程进行预约,再由军地实践中心负责联系相关专家授课。“通过对‘兵支书’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知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闫海说。

“兵支书”抓产业“有一套”

当汽车驶入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鳞次栉比的房屋、蜿蜒整洁的道路、生机勃勃的田野沿着公路徐徐展开。韭黄村地势相对平坦,田间地头,成片的韭菜长势正盛。

“韭菜一年割4次,2次是普通韭菜,2次被培育成韭黄。”韭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向记者介绍,这里是普定“白旗韭黄”的发源地,有近百年的韭黄种植历史。几年前,村里的韭黄种植分散零落,规模小,大部分农户种植玉米,经济效益差。

2016年,退伍军人杨守亮担任村支书后,下定决心调整农业结构,发挥韭黄种植优势,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旗韭黄”的牌子越擦越亮。如今的韭黄村,规模化种植韭黄6000余亩,2018年韭黄产量达到4200吨,产值250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泥巴道路石板房,只栽苞谷愁断肠。自从有了杨守亮,韭黄村里大变样。”一首流行于普定县的花灯戏,唱出了韭黄村对“兵支书”的认可。

“有干劲,敢想敢干。”普定县武装部政委余真权说,杨守亮用3年多时间将一个涣散村抓成先进村,和军人硬朗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2001年,关岭县上关镇宜所村党支部书记杨兵退伍后,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打工生涯。2013年杨兵被选为宜所村副支书,2017年被选为村支书。

上任后杨兵推行的第一件事便是发展村集体产业。“我们村现有蔬菜1200亩、精品水果2000多亩,高峰期我们每天要发出20吨蔬菜。”杨兵说,目前宜所村已经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8年的8800元。

村两委也有“铁的纪律”

作风硬朗、纪律严明、意志坚定,这是记者采访的十多名“兵支书”的共同特点。他们将铁的纪律用于村两委管理,有效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

2016年,肖正强被选为平元村党支部书记后,发现村两委工作涣散,办公室很少看到人上班,老百姓来办事也找不到人。肖正强说:“当了8年兵,对我改变最大的就是受到了部队严格教育和训练,知道纪律的重要性。”

发现问题后,肖正强就开始严格管理,换掉3个比较慵懒的村干部,并在村两委定下“规矩”: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

“现在,老百姓上门办事一定能够找到人,并且随找随办,干群关系很融洽。”肖正强说。

同样,宜所村党支部书记杨兵也将“铁的作风”用到村两委管理。杨兵介绍,之前村两委班子不齐、纪律涣散,做村干部像兼职一样。他说:“为了抓纪律,除了上班要签到、签退外,有时候还要唱‘黑脸’。”

经过几年的整治,现在宜所村村干部的纪律意识大大提高,大家吃住在村,一心一意抓脱贫。在产业发展中,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的办公条件也得到改善。杨兵说:“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宜所村打造成为样板坝区。”(记者蒋成、施钱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