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可阅读的建筑,连接城市未来

时间:2019-12-15 09:11:13 | 来源:解放日报

市民在欣赏“当3D遇上邬达克建筑”影像展。资料图片

“留住城市发展进程中层叠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专家学者、城市规划与设计者、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更需要市民的理解与共识。”昨天上午,第五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在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拉开帷幕。9点刚过,就有人陆续拐进这间小院。每年12月在这里相聚,分享建筑与城市的故事,已经成为沪上“邬迷”的习惯。一如过去四年,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迎接着一批批建筑爱好者的到来,很多人的脸已经非常熟悉。“我知道,你年年都来!”她热情招呼着。

邬达克在上海29年间,为这座城市留下百余幢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近70幢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其中的代表作如国际饭店等,经岁月沉淀已成“上海符号”。2011年至2013年,“来上海前根本不知道邬达克”的企业家刘素华以社会组织身份,出资修缮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随后以纪念馆形式免费向市民开放。“来了上海,就是上海人。这正是上海文化的特点。邬达克及与他同时代的建筑师,都是在上海成长,与上海互相成就。”去年是邬达克来沪10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参加第四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时说,上海有很多可以阅读的建筑,从邬达克着手,实际上是把关注推向整个城市的建筑文化。

在刘素华看来,阅读上海历史建筑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发现、为了保护,更是为了将历史的智慧告诉未来,为了传承这个城市一如既往的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邬达克纪念馆开放初期,来参观的以附近居住的老年人为主。”这一境况让她决心发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今年冬天,刘素华和团队有过犹豫:挡在旧居前的楼一直在施工,影响出入,文化月要不要坚持?11月开始,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形式的问询,今年文化月什么时候办?“是市民和建筑爱好者的热爱和关注,让我们走到了现在。”开幕式上,她由衷说道。

为期三周的“当3D遇上邬达克建筑”影像展是今年文化月重头戏。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张德彦、刁平奎、郑向阳、李柳柏、井尉平等一批3D摄影师拍摄了大量邬达克建筑。展览分为邬达克生平、邬达克建筑红蓝图、3D视频、3D照片和3D摄影发展历程五个展区,参观者戴上3D眼镜,就能通过3D照片和3D视频品味建筑细节,还有一批上世纪的老照片被复制成可供电子播放的3D照片。摄影师还将带领市民在哥伦比亚住宅圈实地探访,教授立体摄影方法。

1949年出生的常福庆属牛,网名“城市老牛”。3年前,骑龄58年的他骑着“老坦克”,开始了“老上海深度骑行”,转遍上海大街小巷,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参加了100多场讲座,发布了500多篇纪实记录。作为市民代表,常福庆被邀请参加文化月开幕式。他感慨:“一个城市的伟大和精彩是在一代代文化遗产的沉淀、呵护中成就的。破坏容易,守护艰难。从邬达克旧居的修复,到乔家路、张园、苏河湾、豫园周边的改造,我都关注着、了解着……这确实不是几个人喊喊口号就能完成的。”

在刘素华的设想中,希望邬达克旧居成为上海建筑文化遗产的推广平台,每年文化月所关注的话题并不局限于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期间将举办“当3D遇上邬达克建筑”“武康路:城市的山林”“邬达克旧居修缮故事分享会”等多场讲座。闭幕式主题论坛围绕“向史而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参与杨浦滨江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章明将为市民详述杨树浦水厂栈桥、示范段、雨水花园、人人屋、绿之丘等设计过程,如何让杨浦滨江“近代工业的摇篮”历史遗存焕发新生。

就在文化月开幕次日,汾阳路150号,邬达克留下的“白公馆”将作为上海沪剧院新址迎接沪剧迷的到来。历经百年,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建筑印记再一次找到与这座城市新的联系。(记者 施晨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