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2月24日电 题:最美山水间——漓江生态保护与开放发展路径调查
新华社记者王念、王军伟、徐海涛
冬日暖阳倾洒在高高的越城岭上,2000余名徒步爱好者近日参与“冬游猫儿山·翻越老山界”活动,感受红色文化,推广全民健身和低碳生活。猫儿山是“漓江之源”,漓江的生态保护和开放发展文章就此起笔,一路而下,最美山水间自然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一条生态之河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紧靠漓江,当地年产量20万吨的佳兴采石场已没了机器轰鸣声,破碎的山体周围植被泛绿。“采石场由高新七星区托管,2016年关停后投入600多万元修复生态,总复绿面积8万多平方米。保护漓江就要有这种决心。”桂林高新七星区园林局副局长肖战伟说。
青山绿水是桂林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受粗放开发观念影响,漓江流域曾遭受乱挖、乱建、乱养等多种“生态创伤”。而今,经过重拳整治,漓江流域21家关停采石场全部生态复绿,河道非法采砂被全部取缔。
“以前常和偷挖盗采行为‘斗智斗勇’,有时半夜都在执法,现在安宁了,河道也干净了。”在灵川县灵川镇从事了20多年环保工作的莫福喜说,经过治理,沿江网箱养鱼以及非法捕鱼、电鱼现象已经基本绝迹。
漓江流域不少村庄、洲岛和社区曾被垃圾、污水污染困扰。在桂林市叠彩区,20多户居民过去生活在伏龙洲岛上,污水直排,江边鱼餐馆也是重点污染源。在政府支持下,村民全部搬离,洲岛改造成公园,市民在鸟语花香中散步休闲。
通过执法监管、项目建设,漓江沿岸重点污染源被逐步清理。据桂林环保、城市管理等部门统计,经过治污截污,城市段洲岛鱼餐馆及违法搭建基本拆清,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农村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系统500余个,改厨改厕改圈大范围铺开;流域划定禁养区,关停1100余家养殖场。
通过推进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漓江流域告别“九龙治水”格局,构建起综合执法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2019年1月至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漓江位居前列。
一条民生之河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60年前拍摄的经典影片《刘三姐》记录了漓江自然之美,也将两岸民众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光阴荏苒,桂林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漓江这条母亲河滋养着全流域数百万民众。
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是“漓江源头第一村”,溪水穿过的村庄干净整洁,禁伐、禁采、禁渔等环保措施写进村规民约,昔日靠砍伐林木维持生计的村民转行吃起“旅游饭”。在旅游康养产业带动下,当地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住在漓江边,农户吴喜阳家门前就是一个政府支持打造的旅游休闲驿站。老吴所在的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地处漓江核心段,曾因交通不便而发展滞后,而今这里已变成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上的特色景观点。
在漓江,旅游经营正逐步告别“小散乱差”,5000多张游览排筏压缩至1200多张,纳入公司规范管理。当地不断推进的旅游改革带动利益共享,构建起统筹地方、经营者、沿岸群众等各方利益的新机制。“现在旅游秩序好了,收入也提高了,村民开排筏持证上岗,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阳朔县兴坪镇渔村村委会主任唐存学说。
在政府引导下,漓江沿岸12个乡镇全面改造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收入达300亿元,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漓江在平乐县三江口与荔江、茶江汇合,平乐镇南佛村是“最后一村”,村民邹桂香返乡创业,借乡村旅游良好发展势头,与家人经营起的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一条开放之河
夜晚的阳朔西街游人熙攘,不同国家的语言及中国各地的方言在街巷间回荡,有的外国人还长居于此,古朴的老街被称为“地球村”。“漓江山水比想象中还要美,城市越来越国际化,我期待退休后能在这里久居。”来自墨西哥的游客乔治·拉莫斯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是代表。一江清水经历了由乱到治,也见证了开放文章越做越活。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8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政要慕名来访,桂林还启动实行了51国公民72小时过境免签及东盟10国旅游团6天入境免签政策。
乘着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东风,桂林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以漓江为轴线整合挖掘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文化+”,漓江跻身“中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桂林还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漓江流域,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势头正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文旅项目受到热捧,“世巡赛·环广西”、 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一系列重大文体活动吸引世界关注。“不仅能欣赏风景,还能通过体验文化来了解中国,这做法非常棒。”匈牙利姑娘塞西莉亚说。
今日漓江,山青水碧生态美,见证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桂林实践,电影《刘三姐》主演黄婉秋充满自豪:“绿色发展,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