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院前急救呼号将统一为120
2021年后院前急救服务主要由120承担;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
北京999和120两套院前急救体系将统一,2021年后,院前急救服务主要由120承担。
11月26日,北京市副市长卢彦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工作情况。
2019年,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9个议案提到院前医疗急救长期存在2个急救呼叫号码、2套指挥调度系统,尚未实现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监督管理困难,还有多个议案认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体系不统一、不完善。
卢彦表示,目前,北京正在推进统一指挥调度和资源统筹。实现了120、999急救调度“首接负责制”,目前120、999之间每日互转呼叫近200次,避免群众重复拨打急救电话。
据介绍,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大于95%,服务满意率大于98%。今年急救呼叫满足率的目标是超过90%。在资源配置上,至少达到1辆/3万人救护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齐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1名,具备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的能力。
关注1 本月起在999救护车加装120终端
未来,北京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全市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卢彦表示,将999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120急救服务体系。今年11月起,在999救护车上加装120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北京急救统一标识,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对999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由政府购买。逐步将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将逐步加强承接非急救转运服务和航空医疗救援任务。
2021年后,北京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主要由120承担,999可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
同时,北京将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增加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分类调度的功能,预留与二、三级医院的信息接口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接口,加强与110、122、119三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共用。
关注2 每个乡镇、街道将至少设一个急救工作站
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收到的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中,多个议案指出北京急救网络布局还不完善,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不到位,救护车及急救设备设施配置不足。
卢彦表示,急救体系规划和站点建设采取“市级统一规划、属地政府主建、行业部门主用”的原则实施。在急救服务提供方面,计划推进东城区、西城区、亦庄地区和通州区由北京急救中心直接负责,其他13个区由本区负责,接受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和绩效管理。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年底前将编制出台,规划提出,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1个急救工作站,急救站点设置的优先顺序是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养老机构、消防站或其他机构。各区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调整和完善急救站点,充实医生等急救人员,2021年底前完成,其中2020年底前至少完成一半。
卢彦表示,在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一个标准化的急救工作站的基础上,还将加强回天地区、亦庄地区等人口密度较大区域急救站点的建设。
关注3 将设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职称席位序列
卢彦表示,北京将优化急救专业机构职称结构,适度提高高级职称占比,设立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席位序列,与薪酬挂钩。为45岁以后不能或不愿继续从事急救一线工作的人员畅通工作选择路径,在医疗卫生系统推荐就业。
同时,北京将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综合考虑工作强度、服务质量、运行效率、满意度等,建立绩效评价指标,薪酬分配向急救一线人员倾斜,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增量空间。
其他激励保障政策方面,卢彦表示,对在北京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的非京籍医师,在人才引进和职业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关注4 升高级职称须到院前医疗急救岗位服务
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收到的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中,多个议案指出北京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短缺严重。卢彦在报告中也提到,目前院前急救存在人员编制、保障政策等不统一等问题。
目前,市卫生健康委已经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对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职业发展和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绩效管理、财政保障及其他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基本思路和措施,形成了《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席位制改革方案》《院前医疗急救成本核算报告》《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等。
下一步,北京将主要从优化管理、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和印发相关激励保障政策等方面入手,解决院前医疗急救行业人员尤其是医师短缺问题。
卢彦表示,北京将多途径补充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人员,如医师和部分指挥调度人员,优先使用编制保障;对护士、驾驶员、担架员等通过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充。支持和引导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人员以轮转方式,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2020年启动主治医师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院前医疗急救岗位服务一定时间。
建议
人大专委会:应尽快剥离急救与非急救服务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对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刘玉芳表示,近年来,社会公众对非急救转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北京还没有提供非急救转运业务的专业队伍,加上急救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一方面有非急救转运需求的人群拨打急救电话呼叫急救车辆,占用紧缺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另一方面导致“黑救护”问题日益突出,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建议,应该从院前医疗急救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出发,合理界定急救与非急救的服务范围,落实急救车不得从事非急救业务的要求,尽快实现急救服务和非急救服务的剥离,有效提高急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刘玉芳说,要加快制定非急救转运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非急救转运准入条件、收费标准、设施配备、服务规范,实行急救和非急救分业监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参与非急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向非急救服务转型。
此外,刘玉芳表示,应该统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车辆的医疗信息设备配置,实现急救车与目标医院急救信息实时沟通对接,急救关口前移,提高救治效率。(记者 李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