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刘美贤,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一名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坚守初心一辈子,患肝癌去世时年仅54岁。她终生未婚,以校为家,视学生如己出,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当地百姓心中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捡破烂办学校,既当校长又当妈
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中部,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一个个村庄散落其间。1965年,刘美贤出生在原巴润哈岱乡(已并入薛家湾镇)白大路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刘美贤9岁丧母,性格内向,却非常热爱学习,教师是她儿时向往的职业。后来,靠着伯父的资助和勤工俭学,她相继取得高中和大专学历,1984年被白大路民办小学聘为教师。
20世纪80年代的白大路民办小学,只有三间土坯房,其中两间作为教室,剩余一间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刘美贤为了备课、批改作业和自学,常常熬到深夜,晚上在凳子上支块木板,就睡在办公室里。
就这样,在白大路民办小学工作的十几年里,刘美贤一直以校为家。“当时,她一个月工资40多块钱,按说生活有保障,可她的工资基本都花在修教室和资助学生身上了,她自己省吃俭用,天天吃土豆、杂粮充饥,衣服破了补补接着穿,日子过得像苦行僧。”刘美贤的生前好友邬丽回忆。
“她改变了我的一生。”今年39岁的个体老板李明,是刘美贤在白大路民办小学时教过的学生,因父母残疾,该上学时,李明家里连几毛钱的学费都掏不起。刘美贤知道后,年年替他交学费、买书本,一直到他小学毕业,期间还经常带着学生们去他家打扫卫生,担水、扫地、刷锅、洗碗……
“30多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来,心里都挺感激她,没有她,真不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今的李明事业有成,已经搬去鄂尔多斯市区发展。
1991年,刘美贤成为白大路民办小学的校长。当时,学校只有三间透风漏雨的土房,她舍不得雇人修缮,自己冒着暑热脱土坯、砌墙、抹灰。修教室、助学把工资花光了,她就在周末去收酒瓶、破烂挣钱。
“她待学生,就像亲妈一样!”白大路村村民陈满喜回忆说,刘美贤几乎天天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天黑后她会提着马灯,翻山越岭送孩子回家;每逢下雨下雪,她就把一些离家远的学生留在学校住,那会儿卫生条件差,孩子们身上虱子多,她不嫌弃,为他们洗衣服、做饭、辅导作业。
校长、老师、炊事员、档案员……曾任巴润哈岱乡教育办公室主任的刘培荣说,在白大路民办小学,刘美贤身兼多种角色,春节都留守在学校,真正是以校为家,对学生的爱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灵魂。
准格尔旗优秀党员、鄂尔多斯市优秀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执教期间,刘美贤获得过很多荣誉,但她依然本色不改。去世前一周,她拿出仅剩的1万元积蓄,捐给了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纳章街道竹园小学的贫困学生。
准格尔旗第一位捐献遗体的人
1986年,刘美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她珍视自己的党员身份,虽然各种荣誉加身,但她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贫生活,连一套自己的房子也没有。1999年调到原巴润哈岱乡中心小学后,办公室住不成了,她就在校外租房子住,直到2016年被干女儿郭艳丽接回家。
刘美贤事事不求索取,热心参加助学、济困、扫盲等公益活动,还经常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帮别人拍照录像。“她是个工作狂,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长期操劳过度,把身体透支了。”刘美贤的干女儿郭艳丽痛心地说,去年一次体检时,刘美贤被查出肝癌晚期。
患病后,刘美贤没有恐惧死亡,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回报党和政府、社会对她的关怀。今年5月16日,她亲自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成为准格尔旗第一位捐献遗体的人。
“起初我们都反对,她不厌其烦地讲自己的想法,最终说服了我们。”干女儿郭艳丽流着眼泪告诉记者,刘美贤生前总是说,自己泡在苦水中长大,能成为一名高级教师,过上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党和社会,“挣了一辈子共产党的钱,能将遗体留作医学研究,也算对得起党和政府的栽培”。
今年7月17日,刘美贤因肝癌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年仅54岁。家人遵循她的生前嘱咐,将她的遗体无偿捐献,用于国家医学教学和科研事业。
燃烧一个人,照亮一群人
刘美贤有先天的生理残疾,终生未婚。1992年,12岁的郭艳丽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刘美贤知道后,一直资助她到高中毕业。后来,没有子女的刘美贤将她认作干女儿。“她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她的品德也影响了我们这些身边的人。”想起刘美贤的点滴关怀,郭艳丽泪如雨下。
刘美贤查出肝癌后,郭艳丽便辞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顾母亲,丈夫王亚军主动拿出工资卡,到处求医问药,前后花费20多万元。前两年,一位熟人曾请求刘美贤帮忙,以她的名义在当地信用社贷款10万元,没想到还款期快到了,熟人却想赖账,这件事是刘美贤生前最担忧的事。“不能坏了母亲一辈子清清白白的名声,这笔钱要是追不回来,我们会替母亲把钱准时还给信用社。”郭艳丽说。
郭艳丽的女儿郭新星今年14岁,在刘美贤的言传身教下,也热爱公益,梦想长大后当一名教师。“姥姥是我最敬佩的人,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平凡,却也非常伟大。”
患病前,刘美贤最大的愿望是去贫困山区支教,因病未能成行。为了替干姥姥达成夙愿,郭新星主动报名去云南曲靖市的贫困地区支教。
郭新星在本子上写道:“她教育出的孩子走出村庄,在城市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社会造就了她,而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人造就了如此美丽的社会。作为她的亲人,我必将把这份精神发扬光大!”(记者任会斌、安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