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中国免疫屏障补漏洞

时间:2019-12-22 19:44:25 | 来源:第一财经

随着相关政策落地,以及需求升级,疫苗市场越发受到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一类规划疫苗接种率高达到95%,但市场规模仅约30亿元;二类疫苗市场规模达255亿元,但超过40家企业“扎堆”。

今年12月,最严《疫苗管理法》落地执行,使得疫苗产业上层制度得以完善。但二类疫苗接种率低、受众认知偏差、供应不稳定等挑战仍然待解。二类疫苗如何突破当前发展困局?

二类疫苗接种率低

据了解,我国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即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由政府采购免费向公民提供,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等14种,相对而言利润空间较小;二类疫苗市场空间较大,需要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目前国内各省份发布的二类疫苗名单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有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宫颈癌疫苗、肺炎疫苗和水痘疫苗等。

二类疫苗市场化程度高,利润相对丰厚,但接种率在国内一直不尽如人意。浙江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张雪海在所著《我国第二类疫苗接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指出,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5种接种剂次相对较大、社会关注度高的二类疫苗为例,其估算接种率为4.74%~46.72%,而同期全国一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接种率则在90%以上。

受众认知偏差是阻挡二类疫苗发展的原因之一。一位深耕疫苗领域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公众对二类疫苗的重要性、认知度还有误区。

她指出,二类疫苗被理解成市场化的产品,没有国家做质量的背书,许多人就认为它质量没有一类疫苗那么可靠。疫苗本身是个很细分的市场,也很封闭。导致公众对疫苗也不是很了解。加上前两年的疫苗事件,每一次疫苗事件的发生都会影响疫苗的接种率,也会降低公众对疫苗安全和疫苗接种的信心。

二类疫苗对比国内一类疫苗接种率低,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同品种疫苗接种率更是不乐观。以时下热门的流感疫苗为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余宏杰就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2%,难以形成免疫屏障,而发达国家的成人流感疫苗接种率一般都在50%以上。

此外,二类疫苗需要公民自费,价格自然也成为了阻挡因素。

以HPV宫颈癌疫苗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宫颈癌高发国家,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宫颈癌新增发病例超过13万例,每年死亡人数5万人,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

HPV疫苗在欧美发达国家上市时间早且已经纳入国家免规划范围内,因而接种率高。但反观国内,这一疫苗上市时间晚,且由于属于二类疫苗,需要公民自费,其价格又较高,整体接种率低。

以上海市为例,第一财经记者以浦东一社区卫生中心二类疫苗公示价格计算,来自默沙东公司九价HPV的价格是每针1303.5元,四价HPV的价格是每针803.5元。以全程三剂来算,九价价格为3910.5元,四价HPV价格为2410.5元。虽然与香港地区相比,内地HPV的价格有所降低,但仍属于高价疫苗。

与此同时,财政不买单,企业对于第二年的市场规模难以预判,也一定程度带来“消极供应”,进而一些二类疫苗不时出现断供的现象,HPV疫苗目前断供就较为普遍。

市场蕴藏机会,行业整合成必然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共有45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以上疫苗,预防34种传染病,年产能超过10亿剂次,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进口疫苗占比小。

此前,计划内一类免疫品种基本上都被列入国家“限制外商投资范围”,国内这一市场主要由中生集团旗下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供应,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而辉瑞、GSK、默沙东等跨国药企业则多在相对高端的二类自愿接种疫苗市场竞争。

“按照批签发剂次来算的话,跨国药企占据(中国疫苗市场)的份额还不到5%。”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她还指出,疫苗企业越多,政府监管的难度就越大。

实际上,纵观全球疫苗市场,默沙东、辉瑞、葛兰素史克和赛诺菲近乎占据全球85%的市场份额。而疫苗生产集中度高,行业发展则会更稳定,疫苗事件发生的概率也会降低。

该业内人士也坦言,进口疫苗占比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严格的疫苗监督管理体系。此前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了,进口疫苗在国内批准上市之前,需开展临床试验,经过1~5年的审评时间,才能拿到《进口药品注册证》。注册证5年续期一次,一旦过期,将面临续期被终止的风险。同时,进口企业不仅需要拿到注册证,还需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且该《药典》5年修订一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跨国药企布局中国市场的积极性。

不过,平安证券研报却表示,在新药审批加速的大背景下,二类疫苗隐含了重要的结构性机会。二类疫苗竞争程度与价格体系更加市场化,会促使民营资本和外资加速进入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新型疫苗市场产值为243.3亿元,广证恒生预测,四年内这一数字很可能实现翻番。

赛诺菲巴斯德中国区战略规划Flu/PMED负责人王健雄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赛诺菲巴斯德在《疫苗管理法》中看到了许多机会,尤其是在鼓励疫苗创新这方面。例如,法案第14条特别提到了支持多联多价等新型疫苗的研制,这是民众不断升级的需求所趋,也是未来疫苗行业创新的方向。

那么蕴藏机会的市场是否意味着更多的入局者呢?

王健雄表示,《疫苗管理法》强调疫苗全程可追溯,表明了政府加强疫苗规范化管理的决心。这不仅将推动全产业链数据信息的整合,也将促进中国疫苗行业的全面升级。赛诺菲巴斯德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实践,通过联手合作伙伴,打造数字化的接种解决方案。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国内疫苗企业40多家,与全球疫苗市场高度集中相比,国内较为分散,预计未来2~3年内国内疫苗企业有望减少到20家左右,长期将进一步缩减,未来将逐步形成以中生集团、上市疫苗企业和外企构建的免疫体系。

海尔生物疫苗网副总经理李宗雨告诉记者:“之前疫苗行业存在较多数据孤岛,不同环节各自掌握一部分数据,导致全流程追溯有难度,国家药监局推动建设疫苗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各个环节中的相关单位必须把有关信息上传到这一平台中,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流程可追溯。”

广证恒生研报认为,国内新型疫苗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我国具有大品种研发能力的企业少,行业存在并购整合空间,同时监管政策对于疫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壁垒会进一步加大,各家企业竞争激烈,规模效应优势突出,小企业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对于行业整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