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董登新:美股万点暴跌后大市值股缩水严重

时间:2020-03-25 13:44:17 | 来源:第一财经

美股24个交易日实现了“万点暴跌”的初级目标,道琼斯指数(DJIA)从2月12日牛市巅峰最高点29568点一路暴跌,截至3月18日(周三),道指最低抵达18917点,24个交易日道指累计下跌超过1万点。这与我在2019年12月13日预测“2020年美股万点暴跌”的结论是相吻合的。

在美股“万点暴点”的初级目标实现后,我又及时作出了美股熊市周期及熊市底部的预测:本轮美股熊市周期大约为两年左右;本轮熊市的“乐观底”在12000点至15000点之间,“悲观底”则在1万点左右。

美国东部时间3月23日(周一),道指最低抵达18213.65点,差点击穿18000点的整数关口。此处正好是三年前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时的道指点位,三年后打回原形。美股一个月内竟然“四次熔断”,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在美股“万点暴跌”的过程中,美国本土“大市值股”普遍缩水严重,其中,尤以石油、航空、银行三大板块为暴跌之最。我们选取了市值在500亿美元以上的100家美国本土上市公司进行比较。

在100只大市值股中,仅有沃尔玛(Walmart)和吉利德制药(Gilead)两只个股不跌反涨,在本轮股市暴跌中,沃尔玛创下128.08美元的历史新高;吉利德制药则从道指开始暴跌前的62.23美元涨至最高85.97美元。

除此之外,其余大市值股普遍跌幅较大,跌幅超过45%的个股就有13只(见下表)。其中,波音从349.95美元跌至89美元,累计跌幅高达74.57%,排列第一位;第二大跌幅为特斯拉,从968.99美元跌至350.51美元,累计跌幅高达63.83%;第三大跌幅为花旗银行,从83.11美元跌至32美元,累计跌幅为61.5%。如此短时间内、如此大幅度暴跌,这种现象曾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发生过。

美国大市值股今年最大跌幅。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整理。

石油板块

石油股暴跌原因: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扩大,石油需求急剧下滑,再加上欧佩克(OPEC)与德克萨斯州达成生产协议的后市悲观,纽约原油价格从今年初的60多美元/桶跌至最低20.52美元/桶附近,布伦特原油价格从年初的70多美元跌至目前最低触及24.96美元/桶。石油行情跌至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石油大市值股暴跌严重:雪佛龙今年股价从最高122.72美元跌至最低51.6美元,累计跌幅高达57.95%;埃克森美孚累计跌幅也高达56.24%。

此外,还有一些石油股为中小市值股,不在大市值股之列,不过,它们暴跌更严重。比方,美国另外三家石油公司:墨菲石油、西方石油、康菲石油股价累计跌幅分别为84%、81%和68.96%。

航空板块

航空概念股暴跌原因:主要是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出行,空运量大幅萎缩。

美国十大航空公司全是中小市值股,没有大市值股。不过,同属航空概念的波音和联合技术(航空制造)累计跌幅分别高达74.57%和56.44%。

此外,美国十大航空公司股价累计下跌幅全部超过50%,其中,精神航空Spirit Airlines下跌85.24%,西空航空(Sky west)下跌84.1%,美联航(United Airlines Holdings)下跌80.35%。

银行板块

银行股暴跌原因:美联储在一周之内两次大幅降息,一次是50个基点,另一次是100个基点。

大市值银行股跌幅排序分别为:花旗银行累计跌幅为61.5%,富国银行下跌52.46%,美国银行下跌46.81%,JP摩根大通银行下跌45.45%,运通卡下跌51.49%,万事达卡下跌39.52%,维萨卡下跌34.72%。

此外,不少中小市值银行股的跌幅也都在40%至60%之间。

网络明星股

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C、谷歌A、阿里巴巴、脸书累计跌幅均超过25%,其中,脸书跌幅最大,为38.85%,谷歌与苹果跌幅也分别超过30%。

除了上述四大板块外,跌幅超过40%的大市值股还包括:联合太平洋铁路、耐克、家得宝(HOME DEPOT)、麦当劳、英伟达(nvidia)、繁德信息技术IT、赛富时(Salesforce云计算)、美敦力(Medtronic手术治疗)、IBM、高通(Qualcomm)。

相比之下,中概股走势普遍强于美国本土上市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股价从231.14美元下跌至最低169.95美元,累计跌幅仅有26%,远低于道指36%的跌幅;京东从45.34美元跌至最低32.7美元,累计跌幅为27.87%,同样低于道指跌幅;网易从361美元跌至最低265.86美元,累计跌幅为26.35%,远低于道指跌幅。这次中概股与A股一样“长脸”,股价相对抗跌,给国际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2011~2012年前后美国股市“做空中概股”的氛围完全不同,这是中国上市公司不断成长、成熟的必然结果。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养老与金融”,有删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