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在2020年率先出招,新年第一天便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点,全世界都对中国需求和全球增长更乐观了,各国股市纷纷开门红。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不久前刚讲过,“应当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在尽量长的时间内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什么令央行改变主意呢?最近李克强总理在成都做调研,商业银行不提降息,不说增加货币供应,异口同声要求降准。
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加工厂之后,贸易顺差暴涨。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进行冲销干预,买入美元释放出人民币;为维持基础货币稳定,央行大幅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降低银行贷款的乘数来限制信用过度扩张。然而最近,贸易顺差有下降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利率一降再降,银行的盈利水平遭受挤压。银行希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让自己手中有更多的可支配流动性,以便维持利润率。政府则希望将更多的流动性放入银行手中,希望银行支持实体经济。
银行手中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流动性,是否意味着实体经济受惠?笔者认为难。下行周期意味着更大的信用风险,银行收紧贷款标准是市场行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降准可以令银行有更多的流动性和利润空间。银行利益倒逼出政策的改变。
无独有偶,去年9月美国repo市场(回购市场)惊爆流动性缺口,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10%,纽约联储被迫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原本以为几天就可以解决的短期流动性问题,却像无底洞一样不断吞噬着巨额的资金,repo市场依然无法依靠自身稳定下来。联储注资的时间期限一再延长,提供资金的时间长度逐步增加,救急之举越来越成为一项常备性政策了。
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比危机前仍然大出四倍,按理市场没有理由缺钱的,怎么就填不满资金缺口呢?因为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趋平甚至倒挂,银行利润受到冲击。银行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达成利润目标,于是极度低廉的资金成为银行加杠杆的理由。联储自言这不是QE(量化宽松),在笔者眼里只要扩展资产负债表就是QE。货币当局重回QE,还是因为银行利益,又是银行利益倒逼出政策的改变。
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银行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来稳定利润,为了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此之前欧洲央行QE不断,也是类似的逻辑,把廉价的资金送到银行手里,希望他们赚到利差,赚钱之余最好可以贷款。
记得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见当时的联储主席沃尔克时,从他喷满雪茄烟雾的嘴里蹦出,“央行的任务就是要制止银行胡作非为”。未久,沃尔克被格林斯潘为首的少壮派赶下了联储主席宝座,从此之后央行便成了银行的保护伞。
作者系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