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拟投资规模超过14万亿元。引入社会资本介入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的初衷,是提高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为此,按效付费是PPP项目的核心。财政部最新发布的一则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3月31日,财政部公开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下称《指引》),用8000多字明晰了PPP项目绩效的目标、指标管理、监控、评价、组织保障等内容。由于PPP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是按效付费的重要依据,因此备受PPP投资者关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指引》是依法规范PPP项目绩效管理必备的行动指南,立足项目识别准备、政府采购、建设运营、评估移交等全生命周期,突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导向,进一步夯实了“按效付费”的根基。
“由于《指引》通过定期绩效评价和问责,可以有效对冲或降低PPP项目参与主体公共风险,提高项目落地率,预期将进一步激发或扩大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这有利于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复苏。”王泽彩说。
为推进PPP项目规范发展,财政部在加快推动PPP项目建立按效付费机制,要求政府付费与项目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政府承担的项目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均应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支付,比如财政部明确建设成本中参与绩效考核的部分占比不得低于30%。PPP项目按效付费防止政府对项目各项支出承担无条件的支付义务,使PPP异化为拉长版BT,形成隐性债务风险。
王泽彩认为,这次《指引》的发布,丰富了《PPP项目实施方案》《PPP项目物有所值报告》《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报告》等现行管理制度安排中的“绩效”内核,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围绕“绩效”目标导向,对破解项目管理泛化PPP、落地率低、产出效果差、风险度高等问题提供政策杠杆。
所谓PPP项目绩效管理,是指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的绩效目标和指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等项目管理活动。这次《指引》亮点不少。
王泽彩表示,此次《指引》中PPP项目绩效管理原则更具有约束性。比如,绩效导向及目标管理,使PPP项目管理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要以绩效为核心导向,将绩效管理贯穿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财政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
整个PPP项目绩效管理职责也更加清晰,绩效监控和评价流程更加规范。
“《指引》明确了项目实施机构负责全过程管理运营,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咨询、提供评价服务,财政部门负责绩效管理制度建设、业务指导及再评价、后评价工作。细化了PPP项目绩效管理的各方职责、操作要求、操作程序及具体内容,可谓权责清析,职责明确。”王泽彩说。
他认为,《指引》还突出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设计,并提出要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和指标没有标准体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都能够按照给定的指标体系,编制科学、合理、清晰、量化可考的项目绩效目标和指标。
《指引》还明确,PPP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是按效付费、落实整改、监督问责的重要依据。比如,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政府承担的年度运营补贴支出应与当年项目公司(社会资本)绩效评价结果完全挂钩。财政部门应按照绩效评价结果安排相应支出,项目实施机构应按照项目合同约定及时支付。
王泽彩表示,《指引》建立了PPP项目绩效管理监督问责机制。它强化了预算支出责任、管理责任及履约责任,将绩效管理主体实施绩效管理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范围,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履职能力。
“这有利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做好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PPP项目绩效管理信息,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增强信息对称性,提升了社会资本信心,实现项目阳光运营。”王泽彩说。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入库PPP项目9458个,涉及金额达到1439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