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4月10日电 题:开放高地舞出“科技范儿”——海南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晖余 陈凯姿
连续执行22个潜次后,“深海勇士”潜水器4月2日随母船顺利返回三亚;文昌航天发射场塔架上,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组装完毕,蓄势待发;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800多家单位“战疫情、保春耕”,忙个不停……
“陆海空”新兴产业精准布局、多领域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开放高地海南,在自贸区(港)建设中,显出别有的“科技范儿”。
科技产业高位谋篇精准布局
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天科技,是海南近两年重点谋划布局的三大新兴产业,“陆海空”科技名片越来越亮。
4月的南繁基地里,数千名科研人员在育种田间“竞赛”。近年来,海南省引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设立隆平高科等大型科研企业,建成运行5个南繁公共开放实验室,全力打造“南繁硅谷”。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说,除南繁种业外,海南一直聚焦热带特色作物科技攻关,已陆续推动芒果、沉香等热带作物的基因组研究,打下高效发展基础。
在南海救助局三亚基地码头,“探索一号”科考船将首次在南海发现“鲸落”的讯息带给市民。去年11月,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揭牌成立,“国之重器”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式落户。目前“深海勇士”号开展海试下潜110次,未来海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深海装备研发应用等将获得更大“加持”。
北有文昌航天发射,南有三亚卫星应用。随着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覆盖,空天信息研究项目落地三亚,国际航天城、航天超算中心在文昌启动建设,海南航空航天领域蓝图初步绘就。
以“陆海空”为支柱,以生态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特色的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逐渐明朗。海南省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海南高新技术企业达566家,近两年年均增长超过45%。
科技创新多点开花多向结果
科研院所、创新平台、高新企业、科技人才等科创主体不断发力,多领域技术创新升级,海南正努力打造 “技术创新之岛,人才荟萃之岛”。
3月29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宣布“患者可带特许进口新药离园使用”。“特许准入、先行先试”的政策,使该先行区特许药械应用实现51个“全国首例”,一批重大疾病在国内有了全新特效疗法,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三同步”。
离博鳌130公里,陵水县吊罗山的电子围栏装置即将完成,海南原始热带雨林就要披上高科技保护外衣。工作人员罗樊强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成为“智慧保护区”,监测系统不但能防止盗伐盗猎,还能及时测算游客承载量,实时发布病虫害和火灾预警。
这种“智慧化”理念,在海南社会管理领域同样得到应用。使用“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探索建设的省级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在疫情防控中以数制“疫”、智能防控。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董学耕说:“平台这次完成了大考,今后在进出岛人流、物流及反走私执法中还将发挥监测、辅助决策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人才聚集效应渐显。海南各类创新平台和服务机构数量达600家;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年4月以来,重点用人单位累计引进人才超过8.3万名。
科技赋能激活新的增长极
用垂直旋转耕种系统采收蔬菜、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旅游产品……多元科技手段正赋能海南农业、旅游等传统行业经济,激活新的增长极。
橡胶产业近年来亟待困境突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所长黄华孙介绍,海南目前正探索推广气刺短线割胶、电动割胶、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大面积推广种植新品种。此外,在槟榔、瓜菜、药材等农林领域,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
2020年新年,海南首个“360光影馆”营业,为观众还原了万米深海世界。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海南旅游产业瞄准以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化建设,给游客带来更加便捷和智能的体验。
散布在海南岛各地的园区,也乘着科技创新之风,加速新一轮发展。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内,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张方远熟练操作着“BIM+智慧工地”系统。他说,这项国内领先的技术与“5G”通讯结合,可实现精准指挥和高标准建设。同样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承担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任。据三亚市副市长花兴介绍,目前科技城注册企业及科研机构超过150家,包括8家“国字号”科研机构、7家央企和5所一流大学落户,产学研聚集效应初显。
在澄迈,海南生态软件园也抓住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为主导,培育和发展千亿级数字产业。目前已有腾讯、华为等近5000家企业入驻,今年前两个月纳税5.12亿元,同比增长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