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6日电 题:贫困户王大娘敢串门了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任军川、王靖
去年入冬前栽种的葱苗长成绿油油的葱田,一根根青葱站得笔直,一行行排得甚是整齐。王大娘手持四爪叉子,麻利地俯身起葱,还时不时扭头跟一旁前来帮忙的邻居们唠嗑开玩笑。不大一会儿,王大娘庭院里的850公斤小葱完成起葱、装车,当天收入了1700元现金。
热情、开朗、能说会道,过去那个不敢串门、封闭内向的王大娘“不见了”。
今年67岁的王大娘名叫王金霞,家住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这里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尽管天性外向、能吃苦,但前几年生活变故多、压力大,王大娘的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老伴得了癌症,四处看病吃药。”王大娘伤心地回忆说,“为了让老伴活下来,家里到处借钱。”2011年,丈夫离开了人世,王大娘的天瞬间塌了。看着漏雨的屋顶,合不上的屋门,杂草丛生的院子,想到外面还有5万元的“饥荒”,王大娘拍着大腿倒头痛哭:“叫我怎么活啊!”
紧关大门,闷在家里,过去很愿意串门的王大娘不想见人、不想说话。住在对门的邻居张桂云曾多次敲她家门,想宽慰宽慰她,门却总是不开。王大娘说:“感觉无依无靠,低人一头,生活没了奔头。”
就这样“窝”了四年,王大娘心里的坚冰在2015年开始融化。当年,她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一连串的精准扶贫举措接踵而至。首先,家里的危房经改造后,不跑风漏雨了;之后,健康扶贫政策下享受医疗保险,住院90%报销,“身体不舒服,也敢去看病了”;紧接着,经扶贫干部协调,她将家里的土地流转,每年收入1000元,还把秋收后的秸秆返给她作柴火;村里还雇她当了保洁员,每星期大扫除一次村道,年收入3100元;此外,中国气象局、县红十字会扶持她打理院子里的一亩土地,发展庭院种植。
“王金霞其实是个要强的人,稍稍一扶,整个人立马站起来了。”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说。这几年,王大娘认真经营着自家的庭院,种植小葱、紫皮大蒜等,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帮助对接销路。靠着庭院种植、土地流转、种粮补贴等收入,这几年王大娘还清了丈夫去世时欠下的外债。
日子有了起色,王大娘的心情逐渐好了起来,张桂云终于能敲开王大娘的家门。不只接待“来访”,王大娘也开始去邻居家串门,农闲时和村里的老姊妹们时不时聚在一起唠嗑、看电视、打扑克,日子变得轻松自在。有时,王大娘一晚上能串四五家门。
如今,走进王大娘家,墙壁洁白、地砖锃亮、吊顶平整,卧室里一排崭新的大衣柜格外抢眼。2019年,王大娘的庭院种植收益4000元。她把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旧衣柜移出了卧室,“奖励”了自己一组崭新的大衣柜。“换组新衣柜是多年的心愿,老伴在时没帮我实现,现在我自个实现了。”
为了确保已顺利脱贫的王大娘不返贫,村里又为她上了低保。王大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种粮补贴收入1000元,保洁员收入3100元,庭院经济收入至少4000元,再加上低保3000余元,自己一年稳稳妥妥收入12000元,“脱贫脱得彻彻底底”。
而王大娘仅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缩影。目前,兴安盟突泉县等5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至2019年底,45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1%降至0.15%。
夏日炎炎,收完院子里小葱的王大娘没有歇息的意思。她平整了土地,种下了红芸豆,待10月秋收,她计划着卖一部分豆子,自己留一部分冬天做豆包,好给邻居姐妹们和扶贫干部们送去些。
“没有干部们的倾力帮扶,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我最最感激的人……”王大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