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18日电 题:秦巴山区的“忙碌年”
新华社记者薛天、张晨俊、邵瑞
冬日暖阳,洒向秦巴山区的沟峁山梁。杀年猪、熏腊肉、灌香肠、宴亲朋,临近春节,在陕西安康旬阳县,家家户户都忙碌了起来。
有人说,自从县里推进了“以新教育立志向,以新机制增动力,以新民风正风气”的“三新扶志”工作后,他们的春节就变得更忙了。
对此,小河镇小河社区的居民郭贵良,首先有话说。年关将至,他还在外地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
郭贵良47岁了,一直没有成家,此前对生活没了盼头。“我没文化、没手艺,也没有一膀子力气,就想天天在家躺着。干部来给我介绍工作,就说自己有病在身,啥也干不了。”郭贵良说。
为了扭转他的想法,社区干部想尽办法。借助道德评议,用身边先进典型激励;拖着他参加免费技能培训,掌握劳动技能;引导村扶贫劳务公司入户对接,给他提供外出务工的机会。
郭贵良的母亲坐不住了,她逼也要逼着儿子走出家门,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一片好意。
没想到,突破了心理关的郭贵良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岗位,工资也涨到了每月6000余元。
时近年关,郭贵良还在工作。帮扶干部的电话打了过去,郭贵良那边的声音响亮而自信。领取了今年最后的2万多元工资,他正准备回家过年,这个春节注定殷实而幸福。
距离小河社区不远,同镇张良庙村的徐仕友也在忙,她是在忙着最后一班工。易地搬迁社区工厂正在打包过年的礼盒,徐仕友双手翻飞,熟练地选捡着羊肚菌。
徐仕友早年没了丈夫,儿子27岁了,却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病重时得去住院,病好了也得在家吃药。儿子的病,就是拴在徐仕友身上的磨盘,她没法外出打工挣钱,只能兜兜转转围着那几分大的土地想办法。没了心气,徐仕友也接受了常年穷困的“命运”。
事实上,“没心气”的并不止徐仕友一人。早些年,张良庙村村民的收入,全靠一年种两季粮,山区土地贫瘠,风调雨顺时,收成也仅够管住一家人的嘴。由于附近没有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零工,年老年迈一些的,就只能“靠着墙头晒太阳”。
直到脱贫的战鼓,在张良庙村敲响。驻村工作队进来了,干部带着项目下来了,村里成立了新的合作社、劳务公司,还盖起了社区工厂。
“攥着泥土榨不出油”的徐仕友, 一下也有了三份收入,土地流转的钱、工厂上班的工资、年底合作社的分红。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刨去开销,年前她的口袋里还能落下1万多元,去年她家已经脱了贫。
“新机制让张良庙村彻底转变。现在人人有事干,村里没有闲人。”张良庙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正勇说,有劳力的青壮年,就由张良庙村劳务公司统一组织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然后送至城里的对口单位。而选择留在村里的村民,也由村委会因人定岗,安排到合作社或社区工厂务工。整个村庄忙碌又热闹了起来。
“其实,也不能说之前的春节不忙,只不过更嘈杂,就像是散发着噪音。”小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仕东说。
春节总有“吃不完的流水席、打不完的麻将局”,村里常常遇到喝多了的醉汉,输多了的赌徒,基层矛盾多发。
如今在帮扶干部、道德评议委员会的规范下,旬阳县杀年猪采取定点屠宰,收费仅有百十元钱,不需要再摆三四桌宴席请客,群众负担大大减轻。
至于打牌,不少居民已经彻底戒了。张良庙村村民邓从成不打牌后,捡起了学过的汽修本领,在村里开了家摩托车修理铺,还住进了新房。
“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买摩托车的人也越来越多,要是以后村里汽车多了,我的修理铺还能变成汽车修理厂。新房子有了,事业有了,争取年后能找个媳妇儿把婚事办了。”邓从成对未来充满憧憬。
问了问当地接下来的新春安排,社火庙会、演出下乡、文体活动……秦巴山区的“忙碌年”,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