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5月20日电 题:贵州从江:山里找地种菌菇,贫困群众就业忙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就像冥冥中注定,37岁的贫困户梁林福因“林”而得“福”。
初夏的午后,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阳光穿透树丛,照在一片摆满菌棒的山坡上。梁林福弯着腰,仔细寻找冒出来的木耳。
“山还是那片山,但林子值钱了!”在这附近居住的梁林福说,基地管理员是他梦寐以求的岗位。
此前,梁林福的家中有老人生病、小孩上学,再加上没有一技之长,日子过得艰难。如今,他不仅学到了技术,还有每月近3000元的劳务收入以及季度分红。
“整个100亩,放了20万棒。”贵阳农投集团的工作人员胡鑫磊告诉记者,4月18日开始,换菌棒的那三天三夜,每天用工都有三四百人,光工资就开出去了18.4万元。
今年3月,胡鑫磊被集团调来负责推广食用菌产业。从江县是目前贵州省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食用菌是当地政府主推的四大扶贫产业之一。
“我们原来有一定种植基础,但多方面因素制约,规模受限。”从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食用菌专班班长杨瑞刚说,食用菌涉及菌种研发、菌棒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诸多环节,技术门槛较高,投入、风险也较大。
不过现在好了,贵阳农投集团的产业帮扶,把这些有难度的环节都承担了,合作社和农户只要按技术人员的指导,专注于成熟菌棒的生产和采摘就行了,收益有保障。
记者了解到,地处黔桂交界的从江县属于高温地区,要找到适宜食用菌生长环境并不容易。除了在林下树荫间种植,一些更有创意的想法也被激发出来。
来到贯洞镇南苑社区地下停车场入口,一群妇女正从货车上卸菌棒到小推车上。跟随她们往里走,记者看到里面场景更热闹,近百人分工协作:有的在装鼓风机,有的在安水管,有的在拆菌棒包装,然后整齐放在一排排铁架上。
“工人基本都是住在楼上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胡鑫磊说,当初他们选址,看到闲置的地下室,就产生了打造养菇“社区工厂”的想法。随后,通过专业团队论证,发现噪音、废水等达标,同时又能满足菌菇的生长条件,就开始建设。
“袖珍菇每四个小时就要采摘一次,大家按照技术要领采摘,动作适当加快”“分拣的时候注意品相和层次”……前段时间,工厂里的20万棒香菇、5万棒袖珍菇成熟,近200名搬迁户在技术员指导下有条不紊地采菇、分拣、分装,确保最佳品质。
“按常理,菌棒最快需要一个月左右培育。为节约时间,我们从江苏采购成熟菌棒,用冷链车运来。稍加管护,一周左右就能出菇。”贵阳农投集团专职副书记赵晓敏说,已经采摘的这一批食用菌,将全部切丁烘干,准备出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