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6月4日电 题:芦苇生“仙菇” “包袱”变“财富”
新华社记者蔡潇潇、史卫燕、王昕怡
夏日里,湖南益阳沅江市西南部的胭脂湖畔,几名当地村民坐在街道办事处的屋檐下,撸起袖子给新采摘的一筐筐芦菇剪去须根、除去泥沙。
沅江市位于南洞庭湖,素有“芦苇之乡”美誉,芦苇面积达到45万亩,约占洞庭湖区芦苇总面积的40%。沅江市年芦苇产量约35万吨,以前主要用于造纸。近年来,我国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为避免造纸污染,湖南引导洞庭湖区造纸产能退出,芦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价值。
“原本是财富的芦苇,成了包袱。”沅江市委书记黄育文告诉记者,为了将“包袱”变回“财富”,沅江市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走出一条绿色产业新路。
湖南省光亚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合作,以芦苇作为基质培育高品质芦菇。“一亩芦菇能消耗20吨芦苇,这样就把芦苇资源利用起来了。”该公司总经理石跃龙说,这个产业发展思路也是“妙手偶得”。
这一切还要从一次偶然发现说起。在芦苇场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的石跃龙,有次在腐烂的芦苇地里发现很多野生菌。腐烂的芦苇越多,野生菌长得越茂盛。特别是在雨季之后,野生菌更是纷纷破土“撑伞”。
这一发现让石跃龙如获至宝,他在那个芦苇地里采了五六种野生菇,送到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进行鉴定和营养成果分析,发现有三个优势品种——胶状磷伞、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不仅产量高、口感好,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经鉴定,这三种优势芦菇品种很有发展前景,尤其是春生田头菇是我见过品质最好的芦菇,加上当地有丰富的芦苇资源,非常值得推广。”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吴正坤介绍。
于是从2017年开始,石跃龙与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开始尝试栽培驯化野生菌,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突破。“这几种驯化的芦菇都属于中高档行列,培育芦菇产值是以前种植芦苇的10倍。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开始大面积推广。”石跃龙说。
吴正坤说,从2019年野生菌开始大规模试产时,他就被邀请担任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对芦菇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目前,沅江市已有芦菇生产基地(大棚)面积近300亩,已消耗芦苇8000吨,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人,预计今年人均收益达3万元。
今年50岁的胭脂湖村11组村民曾卫香,曾在附近的电子厂、食品厂打工,如今在农闲时经常会来基地采芦菇并进行削拣处理,手脚麻利的她一天能挣100多元。“现在芦菇市场越来越好了,我在芦苇基地这边帮忙,不但收入比原来高了1000多元,而且工作时间上可以选择方便的时候来,比较有弹性,干起活来也不累。”曾卫香说。
小芦菇,大产业。沅江市于今年3月10日成立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以推进芦菇产业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们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预计到2022年,沅江年产芦菇将达10万吨以上。如今,在南洞庭湖的大棚里栽培的一株株鲜菇,已成为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仙菇”。
“我们今后还会将生产芦菇后的芦苇渣利用起来,建一个有机肥料厂,从而真正实现芦苇的绿色循环综合利用,全面推进芦苇产业的转型升级。”石跃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