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14日电(记者王春雨、杨喆、杨思琪)当祖国大陆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在一处种植基地里,4200多亩蔓越莓正迎着阳光生长,再过3个多月,就将收获红色的果实。
“干净的空气、水、土壤,这些是选择在抚远种植的理由。”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指着成片的蔓越莓植株说。
来抚远之前,李峰和团队在全国多地考察试种。“有的地方开花不结果,有的根本不生长,蔓越莓这么‘娇气’,还是被抚远的生态环境‘折服’。”李峰说。
这项投资1.2亿元的产业“落户”抚远后,寒葱沟镇良种场村建档立卡户任秀英成了受益者之一。
“身体不太好,重活干不了,在蔓越莓基地整理秧苗,赚了将近7000元。”任秀英说。
作为抚远市脱贫攻坚共享产业之一,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蔓越莓产业带动抚远102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
为守住这片“净土”,抚远市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严格划定生态红线,退耕还湿200公顷。
走进位于抚远市的黑瞎子岛,随处可听见悦耳的鸟鸣声。近年来,黑瞎子岛新建了1万平方米苍鹭保护区,鸟巢由原来的不足30个增加到200多个,岛上鸟类由173种增加到225种。
过去抚远很多人以打鱼为生,如今抚远市严格实行春秋两季禁渔期管理,渔船数量由最多时的780艘减少至287艘。
抚远市还加强对鲟鳇鱼和大马哈鱼的保护繁育,建立鲟鳇鱼保护基地,累计增殖放流大马哈鱼苗500多万尾、鲟鳇鱼苗100多万尾。
减少了捕鱼数量,渔猎文化成为增收新产业。“鱼皮工艺品很受欢迎,能帮很多人脱贫。”抚远市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王桂荣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类鱼皮画、摆件等鱼皮工艺品,其中很多是她的学徒制作的。
抚远市鸭南乡鸭南村脱贫户李春喜是王桂荣的“得意门生”。“小作品能卖几十元,好的能卖上百元。”李春喜说,他这阵子又参加了当地的鱼皮画制作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水平。
守住了生态,抚远的小康路走得更踏实。在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渔家乐”遍布全村,“乌苏里船歌风光带”下的民俗旅游近年搞得红红火火。村子还建设了建筑面积6240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风情村,创办了“黑龙江省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赫哲人“转产上岸”。
“我们正在努力打好‘华夏东极’‘淡水鱼都’等四张旅游名片,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让生态的‘绿水青山’变成奔向小康的‘金山银山’。”抚远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董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