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从讲台到田间,他让粤北小山村“亮起来”

时间:2020-01-06 15:11:16 | 来源:央视网

“亮起来了”,粤北连州小山村柯木湾村道上刚装好的路灯亮起来了。此前一到傍晚,夜幕降临,这一片小山村都寂静无声。今晚趁着路灯亮起来,村道边上的一户村民干脆把自家农机扛到路灯下修理,周边几户村民也纷纷出来见证路灯“亮起来”。

十月的夜晚,柯木湾村秋风不燥,月朗星稀。和从前不同的是,村里新装上近三百盏太阳能感应式巷灯,将整个村庄的角角落落都照亮了。但是,李锐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仍在挨条巷道检查,看哪里还需要加装几盏。村民们见到李锐来了,纷纷围上来打招呼。李锐是中山大学今年派驻连州市柯木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虽然到柯木湾村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但与村民们已十分熟络。大伙儿聊起中山大学定点帮扶这些年来给村里带来的各种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李锐在柯木湾村

精心规划,精准帮扶,做深“学问”路灯

连州市地处南岭之中的萌渚岭南麓,境内山高岭峻。李锐驻点的柯木湾村位于连州市丰阳镇,距离广州300多公里,驾车需要四个多小时。粤北山区村落较为分散,柯木湾行政村2100多人分散居住在10个自然村,山多地少,在中山大学定点帮扶之前,基础设施和村居环境较差。

李锐实地研究入村桥重建设计方案

2016年5月至今,中山大学先后派出三批共6名干部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党建、村建、户建三个维度发挥优势,筹措资源,实实在在地在山区做起接地气的扶贫“学问”。“村道如何规划,村居如何提升,产业如何发展,帮扶如何精准,项目如何落地……这些‘学问’可不比学校工作轻松。”李锐说道。上到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搞生态村旅游规划,下到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大到修路、修自来水、修水渠、修公园、修古碉楼,小到资助贫困户种植养殖、设立公益性岗位:扶贫工作可谓全面覆盖、精准到位。

李锐现场查看村民安全饮水情况

就拿提升村庄照明来说:为了弥补前期安装太阳能高基路灯不足的问题,李锐一方面联系灯具厂家选择性价比高、能够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连续数晚与队友刘嘉一起到各自然村实地考察,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巷道和每一处角落调研照明需求,最终确定安装这种安装简便、价格不高、无需接拉电源的臂式太阳能感应LED巷灯。

新安装的巷灯照亮村庄的每一处角落,看着巷灯下打闹嬉戏的小孩子们,李锐特别想念几百公里外家里上小学的大宝和一岁多的小宝:“很想念她们,但是这里更需要我!我们扶贫工作队要带领全村村民一起做好接地气的‘学问’,为美好生活而努力,这样才能打赢这场无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李锐眼神透露出坚毅,他要为这里400多户家庭点亮一盏能照亮前方的灯,一盏能看到希望的灯。

真情实意,扶贫扶志,做好“育人”工作

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的情况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基本功之一。走在村子里,李锐亲切地和村民打招呼,俯下身与村民聊家常,沉下心与贫困户谈帮扶,就像土生土长的新主任一般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几口人、种几亩地、在哪里打工、孩子上几年级、身体状态如何……仿佛身处最熟悉的朋友圈。

李锐为贫困户讲述帮扶政策

吴伟军一家7口人,正值壮年的他因伤致残无法独立行走,他上有二老在家务农,下有三个孩子在读小学和幼儿园,仅其妻一人有劳动能力;吴立明因大病手术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妻在广州打工,儿子在广州读大专。说起这些事,李锐有些发愁:“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一定要破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贫困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的思想,失去改变的动力。在大学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个充满了泥土气息的小山村里,同样也要用心做好每位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像大学育人一样,我们也要‘育好’我们的贫困户,要教育每一户贫困户靠努力,靠发展,靠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推他们一把,一次不行就要反复去推,让贫困户感觉到我们的诚意。”

为了让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增加经济收入,李锐反复上门、深入沟通,用实实在在的措施帮助他们,推动他们,渡过难关。他看到吴伟军有养鸡经验,便鼓励吴伟军从散户做起,支持其在自家山地果园搞山地鸡养殖,初步规模达500只。“这500只鸡养好了,吴伟军家明年可以增加3万元左右的收入,可以解决他们家的实际困难。”李锐拍拍脚上的泥土,笑着说道。李锐了解到吴立明闲暇时间多,便鼓励他担任所在自然村的安全协查员,同时资助他在家大力发展肉鸽养殖,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好贫困户的“育人”工作,扶贫必扶志,提供精准的帮扶,让每一位贫困户都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去脱贫,而不是“等靠要”,这样的脱贫才有质量。

大村一业,小村一品,做强“实验”产业

“大学的工作基本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展开的;贫困村的中心工作,则是围绕脱贫攻坚来展开,没有产业的发展,脱贫很难脱真贫,真脱贫,所以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如何培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李锐如是说。李锐和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一样,心间始终萦绕着如何发展产业,如何才能“造血”诸如此类的问题。李锐说:“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强大后盾。”驻村以来,李锐走村入户,深入调研,“大村一业,小村一品”产业模型开始在柯木湾落地生根。

由学校布局,作为“大村一业”的生态农业“稻蛙鱼”种养系统,今年5月在柯木湾村开始落地。柯木湾村建立起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机生态农业基地。“这是具有我们中山大学学科特色的‘产学研’基地,也是我们柯木湾村的大产业,这个大产业一方面增加我们村集体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学校某些学科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把大学的实验做到了田间。”为了让这个产业项目茁壮成长,李锐几乎每天都要去农田基地上看一看,走一走。有机稻什么时候抽穗,禾花鱼什么时候下苗,虎纹蛙如何育种,种植大棚如何搭建,这片农业基地布满了李锐留下的脚印。

李锐查看中草药加工情况

柯木湾村下辖的10个自然村都比较分散,只有这个“大村一业”还不够,虽然村集体收入增加了,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分散的每个自然村贫困户真正从脱贫走向致富,还得下苦功夫。“其实只要深挖资源,每个自然村还是有潜力发展自己的小产业”, 发展“小村一品”的构想在李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

因为当地的小学生都到镇里去上学,柯木湾小学一直无人管理,校园杂草丛生。“这么好的地方不能就这样浪费了,要想想办法如何变废为宝。”李锐入村经过小学时都要停留思考良久。结合当地有中药材种植的传统,李锐以资金和资源入股的方式,引入中药材加工企业,合股成立了柯木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推进柯木湾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源,引进特色食疗养生汤包料的生产加工。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小学教室变成了中药材的加工厂,小学办公室变成了电商工作室和农产品展销厅,以前寂静荒废的校园如今晒满了各种中药材,贫困户在里面忙着挑选、切片、烘干。“小李书记,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贫困户黄火娣紧紧握着李锐的手说。望着小学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李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夏东村是柯木湾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冬暖夏凉,环境优美。在中山大学专家团队所做的旅游规划框架下,政府推进民宿建设,李锐积极争取资金支持配套民宿的道路修建和绿化建设。

“民宿建好,可以吸引一部分游客过来住宿消费,但是这样的乡村旅游体验感还不够强。”望着夏东村那片已经无人耕种的农田,李锐开始规划这个村的“小村一品”。经过实地调研,同时结合夏东村的地理条件、四季气候和旅游体验,“我想在这片土地种上百种中草药材,分梯度分类进行种植,打造一个科普性的教育实践基地,就叫‘百草园’吧!” 李锐兴奋地指着那片荒废的农田说。但是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一切都是空想,无法实现。李锐开始为这个“百草园”科普教育基地争取政府资金的支持。“李锐为了这个项目,跑了三趟清远,去了多次连州,终于争取到了政府35万项目资金支持。”扶贫队友刘嘉说道。“有了‘百草园’,夏东村的旅游系统就能真正打造起来,以后这片土地将长满各种中草药材,附近的贫困户和村民都能在这片中药材基地进行种植和养护,增加收入。同时中药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体现我们国家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游客和中小学生学习我们的中药材是如何生长的。”李锐对打造夏东村的“小村一品”充满了信心。

这些具有当地特色、与当地实际相吻合的“大村一业”“小村一品”产业项目倾注了李锐不少心血。“这些产业项目发展起来,是能够植根于当地土壤的,是工作队带不走的,我们‘造血’才算成功,脱贫攻坚战才能真正打赢。”李锐表示。

太阳西下,烟雾升起,静谧的村庄巷灯亮起来了。李锐走在村道上,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更加坚毅笃行。(赛欣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