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近2亿中小学生上网激增!疫情下的网络沉迷怎么办

时间:2020-05-20 09:11:3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玩游戏玩得吃饭都叫不动”

近2亿中小学生上网激增!疫情下的网络沉迷怎么办?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近2亿中小学生迎来史无前例的在线教育。宅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打游戏……已成很多青少年生活的常态。小小年纪却能在手机上熟练切换运行上课软件、游戏软件,让很多家长感到担忧。

疫情下,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更加凸显,家长们该怎么办?

孩子游戏忙 家长焦虑升

“玩游戏玩得吃饭都叫不动”“趁我睡着了掰我的手指解锁手机”……“熊孩子”疫情期间长期在家沉迷游戏,让“老母亲”“老父亲”们感到无奈又无助,“不盯着他,他就玩”,这让家长们感慨“上网课我比孩子还累”“带孩子比上班还累”。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游戏成为网络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QuestMobile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行业的在线时长和日活数量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春节前用户使用总时长约50亿小时,而在春节和疫情的双重刺激下,用户使用总时长甚至达61.1亿小时,较春节前增加了20%。

对青少年而言,通过网络学习、上课的客观需求增加了他们接触手机的可能性,也拉长了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时间。这给孩子们打游戏提供了更多机会。

家长们即使24小时都和孩子待在一起,也难免会有疏漏,一些“熊孩子”就借机钻了空子——他们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绕过实名管制要求,登录游戏。记者从腾讯客服获取的数据显示,疫情以来,腾讯客服受理的退费申诉中,超过92%都是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进行游戏及消费。

对很多家长而言,他们不仅担心玩游戏时间太长会导致孩子沉溺于游戏,影响到学习,更对孩子们的身体感到担忧。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状况调研报告:小学篇”显示,70.7%的小学生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其中,有8.3%的学生几乎没有体育锻炼,有19.2%的在15分钟以内。

而最让家长们忧心的,是长期接触电子产品对视力的影响。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调查同时表明,70.5%的家长对疫情期间孩子的视力问题表示出深深的顾虑。

一些孩子用成年人账号玩游戏绕过未成年人保护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疫情居家期间,随着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机会增加,这一问题又被放大,再次引起家长们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家长们可以做什么呢?

伴随互联网出生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具有较强的认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近八成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手机成为中小学生的首选游戏设备。

家长在处理孩子玩游戏的问题时,往往会采用监督、限制等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帮助孩子们合理使用网络与游戏,但也带来了亲子间的争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调查显示,近四成学生曾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过争执。

对此,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通过成长守护平台对孩子的游戏时间、游戏消费进行管理,甚至还可以使用“一键禁充”功能禁止游戏内的所有消费。如果允许孩子适度娱乐,也请家长能够指导未成年人以其身份信息进行实名验证,确保未成年人的游戏时段、时长等都能受到健康系统的严格限制。

面对未成年大额消费问题,多家游戏平台都建立了反馈渠道和受理流程,家长可提供家长和孩子的身份证明等一些必要材料,经过平台方综合评估后,会对申诉的消费问题处理。

对于未成年人防游戏沉迷,这些措施足够了吗?记者发现,一些破坏保护系统规则的行为正在网络滋生,将对未成年人带来新的负面影响。

当前,网络上出现了诸多游戏账号租号平台,玩家可以一小时2元至数十元的价格租到一个账号。很多游戏账号平台都没有用户实名认证的机制,未成年人可以用零花钱在这些平台租赁账号打游戏,一些账号甚至皮肤、装备等都很齐全,对青少年很有吸引力。

此外,一些关于“未成年人游戏申诉”的黑色产业链也开始浮现。一方面,恶意申诉给企业带来挑战。腾讯未成年人游戏主动服务负责人陶金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天接到超20起成年人借未成年人游戏消费之名的恶意申诉,占用了合理申诉用户的服务资源。

更需关注的是,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帮家长申请游戏退款的旗号,以“中间商”的名义,从游戏消费退款中牟利,一些家长由于不了解游戏退费规则,轻信了所谓的“代理”,需要给他们不菲的“辛苦费”。

陶金提醒,腾讯客户服务不涉及费用收取,请勿轻信外界“代申诉未成年人游戏退款”,避免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漏洞”还需要不断修复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未成年网民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为89.6%,玩游戏的比例为61.0%。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不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更将使用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面对来势汹涌的网络浪潮和技术变革趋势,看似难以招架的家长还能做些什么?政府、企业等又可以为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贡献什么力量?

“我与家长之间不是代沟,而是天堑。”在一些青少年的眼中,在面对玩游戏等问题,他们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游戏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孙宏艳说,家长需要从观念上对游戏进行转变,并对教育方式进行转变。

“对青少年而言,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社交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在中小学生的现实交往中,他们非常乐于通过游戏来表现自己的玩家身份和对网络游戏文化的了解,并由此体验到群体归属感。专家认为,青少年的这种社交需求不可忽略。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更能够让青少年不至于沉溺于网络虚拟中呢?《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介绍,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越高,越关心理解孩子,孩子更能认识到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更少地在游戏中花费开销,而对孩子溺爱、冷漠或控制欲较强家庭的孩子都更容易出现喜欢打游戏、玩游戏时间过长等情况。

从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来讲,这一系统的社会“漏洞”还需要不断修复。首先,越来越多的游戏正在被接入到防沉迷系统中,5月底前,腾讯游戏80款移动游戏将接入防沉迷新规,与此同时微信小游戏和QQ小游戏也已接入健康系统。

此外,将防沉迷工作“前置”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OPPO、小米等手机开始置入游戏防沉迷系统,操作系统能自带成长保护的功能。此外,中国广泛使用的游戏开发平台Unity也宣布,联手腾讯游戏共同推出防沉迷系统开发工具,让广大中国游戏开发者能够更简单、更快速地在游戏开发阶段应用防沉迷系统。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调查显示,81.9%的未成年人所在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

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停课不停学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部分未成年人在网络素养上的短板。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的报告建议,将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作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必修课。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表示,应将网络素养教育拓展至全民,纠正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错误认知,让家长具备管理和引导子女正确上网的能力。“建立政府牵头、家校企三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更是为网络时代的未来奠定基础。”(记者乌梦达、樊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