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一张“回家”的百天照

时间:2020-05-31 18:11:25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5月31日电  题:一张“回家”的百天照

新华社记者白丽萍、朱艺琳

每当夜晚来临,牛莉娟忙完家务活,总爱翻翻以前的老照片。其中一张4寸的彩色照片已经开始褶皱褪色。尽管如此,照片里小婴儿粉嫩的脸蛋还是惹人喜爱。

“妈妈,我的这张百天照为什么皱皱巴巴的?”正在写作业的大儿子武嘉琪好奇地探出脑袋。“因为这张照片跟了妈妈很久,陪我去过松岗,去过东莞,还有很多地方。”牛莉娟说。

牛莉娟家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六峰镇。2008年,武嘉琪出生4个月的时候,为了生计,牛莉娟不得不外出打工,将嗷嗷待哺的婴儿留给家里老人照看。

“那晚趁着孩子熟睡,我轻轻吻了他,离开了家。”牛莉娟回忆起外出打工的日子,最大的感触是孤独与揪心,“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广东后在一家工厂里做缝纫工。”那段日子里,为了抑制对孩子的思念,牛莉娟每天加班到深夜。睡觉前,看一眼孩子的百天照,成为她最大的慰藉。

2011年春节,牛莉娟念子心切,请假回家看孩子,儿子见到她如陌生人一般。“孩子不认识我,不让我抱也不让我碰。老人还说,我不在的日子,孩子有一次发高烧到抽搐。”这让牛莉娟下狠心,决定不再外出打工。

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年幼的孩子往往就成了留守儿童。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97万人。

之后的几年里,为了陪伴孩子,牛莉娟在家务农、打零工,直到第二个儿子出生,生活的重担再次压得她喘不过气,多次产生南下打工的念头。

2018年,六峰镇里开办了一家扶贫车间,这让牛莉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积极报名,再次成为一名缝纫女工。

近年来,由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甘肃借此契机,利用转移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并结合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创办扶贫车间,实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务工、就地增收,更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回家”。

目前,甘谷县在乡村共开办52家扶贫车间,招有产业工人3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近1000人,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这些扶贫车间共吸引960名“打工妈妈”回家就业,帮助当地减少近1700名留守儿童。

凭借娴熟的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在牛莉娟每月可挣3000多元工资。她的同事颉志菊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扶贫车间工作两年,颉志菊不仅能在家照顾4位老人,还可为孩子考上大学提供经济保障。

“以前家里只有种地的收入。现在在扶贫车间上班,家里能存下钱了。特别是孩子总能在自己眼前,心里踏实。”颉志菊说。

如今,牛莉娟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和丈夫一起照顾孩子。这样的团圆生活让她很满足。

“家门口的务工收入比在沿海打工时还要多。挣钱的同时还能陪伴孩子读书成长,这是最幸福的事。”她说,这样的生活在几年前不敢想象。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有妈妈的陪伴,12岁的武嘉琪显得格外开心。“有妈妈在,我就觉得幸福。”他说出了自己节日心愿,“我想常常吃妈妈做的土豆丝,想让妈妈陪着我读书。长大后希望考上大学,到妈妈工作过的地方看看大海。”

夜深了,牛莉娟小心地将百天照塞回相册,和一张崭新的4人全家福放在了一起。新的生活场景缓缓浮现在牛莉娟的脑海:渐渐长大的两个儿子,幸福的4口之家,还有武嘉琪一直想去的大海。(参与记者何问、黄泽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