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6月8日电(记者王浡、沐铁城)“今天生意不错嘞,卖得比昨天还好点。”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市场——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里,菜商吴文国点了点腰包里的钱,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作为集散中心里小有名气的“黄瓜大王”,53岁的吴文国每年要卖掉2000多吨黄瓜。“这个市场里头,‘长毛’的黄瓜量最大,质量也最可靠,我们都买他的货!”在集散中心经营了10多年配菜铺的荆秀芳告诉记者。
“现在长头发成了我最响亮的名片。说起‘吴文国’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一说‘长毛’,市场的人都知道。”吴文国摸了摸自己的披肩长发,脸上满是自豪。
说起“长毛”和他的黄瓜,市场里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菜商杨莲华说,为了保证品质,吴文国的爱人常年在原产地把关,“他们俩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我们都觉得辛苦。”
因为品质好、信誉好,吴文国的黄瓜一直是市场里的紧俏货,“我的黄瓜来自辽宁朝阳,从收购到拉来这里销售,一般不会超过3天。货到了还是很新鲜,基本上拉多少就能卖多少,有时候别人还需要等我的货。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七八十万元嘞!”吴文国说。
可就是大家都认可的“长毛”黄瓜,在疫情期间也“翻了车”。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需求大幅下降。“整整两车黄瓜啊!都因为卖不出去坏掉了,白白损失了十五六万元。”想起这批货,吴文国至今仍感到十分痛心,“多新鲜呀,一般过年期间正是黄瓜卖得最好的时候,没想到今年能亏这么多。”
虽然亏本,但为了维持住现有的客户,吴文国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亏本也要卖,都是这么多年的合作关系了,不能这样就给人家断了供,不然以后怎么再合作?”吴文国估计,整个疫情期间,他亏损了近30万元。“那时候就想,这个疫情赶快过去吧,这么下去真的没饭吃了。”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吴文国的生意慢慢有了好转。现在每天能发10多吨货,已经和往年同期差不多,之前亏的钱也开始慢慢收回来。“这个坎算是过去了。”吴文国仔细检查着刚从卡车上卸下来的黄瓜。
“我就想着抓住黄瓜销售季节的尾巴,多卖点货,能赚就多赚点。”吴文国拿着两根黄瓜,眼神里满是柔和的光。“明年我二闺女就研究生毕业了,她在北京念书嘞,到时候我想去北京看看她,咱们也去逛逛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