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对自治区只有几万元的科研项目兴致不高,连个像样的动物实验都做不下来。这次改革力度非常大,我想,大家可以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感兴趣的研究了。”
直言不讳者是宁夏大学农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导——37岁的张桂杰。
他所指的“改革”,是宁夏科技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改革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他把它形容为科研道路上的一针兴奋剂。
研究投入少,项目小而散,科研积极性不高,原始创新能力弱……宁夏直面基础科学研究短板,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供给和科技支撑。
钱多了,总额从1500万增至近亿
触动张桂杰神经的内容在《方案》最开头——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去年以前,宁夏基础研究的大盘子里只有1500万元,这次除了全区财政投入加码,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部分,一下增至近亿元。”宁夏科技厅规划与基础研究处处长杨国荣称。
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是这次改革的“头炮”。
《方案》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基础研究。科技厅将与基础研究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合作单位出资不低于财政资金出资额度。
另一个亮点是优化基础研究项目分类设置。
自1999年设立至今,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只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单项资助额度分别为6万—8万元和3万—5万元。钱少,让它成了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鸡肋”。
“改革将项目类型优化调整为一般项目、优秀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杨国荣介绍,其中一般项目单项资助额度涨至10万元,优青项目为20万元,重点项目为30万元,创新群体项目单项资助额度最高达到了100万元。
宁夏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芮建华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说,“这潭水从底往上搅起来了”,这有利于吸引人才、稳住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权大了,项目管理机制再创新
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细胞,怎样才能充分激活?
2019年以来,宁夏科技厅尝试从管理机制上破题,这是万变之源。此次自然科学基金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更加彰显了管理部门的决心。
“改革主要体现在探索实施‘下沉式’管理机制。”杨国荣说。
对于建立联合基金单位,宁夏将先期选择基础研究能力强、管理基础好的高校、科研机构,下放部分项目的申请受理、立项评审、验收等权限。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管理下沉范围。
与此同时,宁夏将在优秀青年项目中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由科研人员在规定科目内自主使用。即放宽申报人员职称、学历条件和承担项目数量限制;简化项目管理流程,常年申报、分批评审,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到期后采取一次性综合评审验收,一般项目采取结题验收。
另外,《方案》还建立鼓励自由探索的项目形成机制,原则上不设指南限制;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团队,围绕既定主要研究方向提出3—5年的持续性研究任务及预期目标,分年度给予稳定支持。
“这一回,为了稳定培育青年拔尖人才队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我们要深入推行‘放管服’。”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郭秉晨称。
进一步营造潜心研究的科研氛围
一直以来,“基础研究”四个字眼对于宁夏而言,是个尴尬的存在。
这个地处西北内陆的小省区,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至今没有一个重大项目,没有一个杰青优青,大部分都是地区项目,面上项目也很少。
底子薄,人员少,水平低。宁夏基础研究被打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分管这项工作的芮建华周围,很多人都在表达同样的观点:“宁夏能搞什么基础研究?那都是国家和创新强省的事,你‘拿来主义’就好。”
“但我们发现这不是长远之策。原始成果产出少,创新氛围不浓厚,不改不行。”他说。
于是,加大财政投入,科学设置项目,建立联合基金,改革管理体制,宁夏亮出了这套“组合拳”。
张桂杰的深刻体会是,宁夏亟待在滩羊、枸杞、煤炭等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出国家层面上具有话语权的人,不然这个产业没法发展”。
这次改革,宁夏科技厅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整体布局,完善管理平台功能、鼓励促进开放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全过程实行科研诚信管理。
郭秉晨认为这将进一步营造潜心研究的科研氛围,吸引区内外科研人员联合解决全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从“0”到“1”,这条注定不平坦的路上,宁夏扬帆启程。(王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