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被印度疫情刷屏——床位难求、日增34万例,这个拥有13.66亿人口、全球第二的人口大国再次全面陷入疫情的蔓延中。这会如何影响全球市场和此前的再通胀交易逻辑?又将如何冲击全球供应链?
就亚太市场走势来看,似乎还算淡定。4月26日,A股早盘上涨,创业板一度涨超1%,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0.95%报3441.17点。香港恒生指数收盘跌0.4%,日经225指数涨0.36%,韩国KOSPI指数涨0.99%,澳大利亚ASX200指数小跌0.21%。
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普遍认为,印度疫情进一步恶化是大概率事件,但对资本市场来说,流动性收紧的预期有所推后,这可能算是一种利好,且科技股和资源股明显跑赢。但与去年疫情暴发之初的最大不同在于,今年的首要风险是通胀——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而在全球产业链中,需求及生产复苏的不同步加剧了通胀预期的上行,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资源国都属于经济和疫苗普及比较落后的国家,而消费国集中在正受益于疫苗普及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因此大宗商品的涨价预期仍居高不下。
印度疫情或进一步恶化
根据最新数据,4月24日,印度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为34.96万人,继上周突破20万人大关后继续飙升。
其实从去年10月开始,印度每日新增病例逐步减少,到了今年年初,每日新增仅约1万例,欧美等国媒体当时赞誉莫迪政府“抗疫有方”。但突然间,印度疫情似乎全面失控。分析认为,这次疫情暴发与印度对疫情防控的疏忽有很大关系。
首先,印度的联邦制度决定了中央政府对地方邦的管控能力较弱,即使莫迪再重视疫情,地方仍可疏于防控。尤其是3月地方邦大选活动开始,为了选战,不管中央政府下达各种禁令,地方民众仍在大规模聚会,动辄数万人。
也别忘了,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4月宗教节日众多,信徒们因为宗教活动聚集在一起。4月12日,仅一个大壶节就吸引了200万印度民众前往恒河洗浴。此外,印度疫情数据的可靠性也存疑。
当前,各界预计,印度疫情仍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因在于,数据失真、医疗体系崩溃、疫苗供给短缺。根据印度卫生部公布的数据,首都德里的新冠检测阳性率已超30%,而美国为8.31%。如果按这一数据计算,相当于印度有4亿人已感染新冠肺炎,但要知道,首都德里相对来说已是疫情管控较好的地方,整体的真实情况可能更糟;同时,印度全国范围的公立和私立医院都面临床位紧张、医用氧气告急等困境;疫苗这一对抗疫情的利器对印度而言也举步维艰,在全球大国都在研发疫苗时,长期研制仿制药的印度这次也决定“躺倒不干”。但关键在于,特朗普在疫情期间通过了《国防生产法案》,禁止岀口疫苗的关键原料,受美国疫苗原材料出口禁令影响,印度还面临疫苗生产线停产的危机,令抗疫难上加难。
牛津经济研究所印度及东南亚首席经济学家Priyanka Kishore对记者表示,为了加快疫苗接种工作,印度政府最近几天已批准几种国际疫苗,并向国内公司提供资金以扩大其疫苗生产能力,从5月1日起,18岁以上的人群都有资格接种疫苗,但这将以多快的速度提高接种率还有待观察。
“国际经验表明,印度的日接种率必须迅速提高到500万至750万,免疫水平才能充分提高,从而降低病例数量。相比之下,供应障碍和第二波疫情复发已在过去7天内将接种率拉低至约250万人,”Priyanka Kishore称,“印度不断升级的疫情、不稳定的疫苗接种率,以及缺乏令人信服的政府防疫措施,导致我们将2021年印度GDP增长预期从之前的11.8%下调至10.2%。”
农产品供应链或受冲击
很自然地,各界开始关注起疫情对供应链的潜在影响。
就制造业而言,中印两国处于制造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印度疫情的暴发不会像去年中国那样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冲击。但在农产品方面,印度的影响不容小觑。
例如,印度是棉花的净出口国,数据显示,其棉纱出口在100万吨以上,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印度糖产量占全球第二,出口比重在9%左右。随着后续疫情可能继续恶化,有观点认为,印度糖产量将显著下降并冲击海外市场。
不可忽视的是,印度还是粮食需求和供给大国,大米产量居全球第二,小麦产量位列全球前三。虽然本国存在严重饥荒,但印度粮食仍以出口为主,目的在于换取外汇,因此在疫情影响下,印度的粮食生产也可能受到冲击,提升全球粮价。
例如,金融服务公司StoneX提及,糖本身也面临需求趋紧的问题,尤其是临近印度出口窗口的末尾,季风雨季即将开始,欧盟甜菜种植也在减少;就棉花而言,随着经济复苏,美国农业部预计当前作物的全球需求为2566万吨,相当于每年增长14.5%,棉花的使用将恢复到与新冠大流行前一致的水平。
资本市场关注流动性和通胀
股市最关注的两条主线,除了流动性,通胀数据是最新的关注点。
4月26日,市场表现尚算淡定,近期市场走势似乎也在验证去年的投资逻辑——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的进程可能放缓,从而导致3月以来美元指数从最高点的93一路回调至90;美债收益率暂时触顶回落,从1.75%附近跌至1.5%附近;美股等权益资产持续上行,其中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涨幅高于以经济重启受益股为主的道指。
资本市场较为淡定的另一个理由是,美国仍是风向标,即使此前欧洲疫情恶化也没有动摇市场交易的逻辑。换言之,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同步程度进一步加深,特別是在大宗商品领域,资源国都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而消费国集中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疫苗接种方面遥遥领先,因此也没有彻底破坏经济复苏的预期。
高盛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英国2021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美国,达到惊人的7.8%。高盛表示,英国的增长率“高于我们对美国的预测值”。英国央行副行长Ben Broadbent上周六表示,随着封锁管控的解除,预计“至少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呈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同时,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shua Warner也对记者表示,欧盟将在这个夏天允许接种了新冠疫苗的美国人入境欧洲旅行。欧盟疫苗工作组负责人近期还表示,欧盟希望在7月中旬前对70%的成年人接种疫苗,实现欧盟人口的免疫。
此外,市场对商品价格暴涨和通胀的关注继续,这体现到了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上,这也是去年疫情暴发时尚不具备的因素。去年,油价一度跌入负区间,但近期油价一度冲击70美元/桶,尽管油价因疫情重燃而下挫,但原油供给已岀现明显收缩,这也是为何印度疫情暴发后,原油并未深度调整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整体大宗商品岀现了普涨,相关的成本已传导到下游的日用消费品领域,因此,通胀成为当前流动性的重要制约。
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产业链中,需求及生产复苏的不同步将加剧通胀预期上行。过去一周,铜价大涨3.7%,收于2个月高点9551美元/吨;铁矿石的表现更为出色,上涨4.1%,收于185.10美元/吨,略低于周初创下的10年高点187.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