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普以来这10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七普”)结果,并就相关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七普”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增加了压力。
分省市来看,10年来,中国25个省份人口增加,其中,广东、山东两地的人口超过1亿人。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总结了此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六大特点,分别是,人口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平稳增长;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素质不断提升;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性别结构得到改善;少儿人数量增加,比重上升;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对于近年来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他进一步表示,今后中国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出生人口已经连续4年下跌,2016~2020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和1200万人。
根据“七普”结果,近1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而同时,当前国内生育率水平已处于较低水平。
从老龄人口总量上来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其中,在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是超过了1000万人。
与上个十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宁吉喆称,比如,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他说。
数据显示,10年以来,在中国 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十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劳动人口也随之减少。从总量上看,与2010年相比,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面对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应如何应对措施?是否会考虑放开生育政策?
对此,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在会上答记者问时称,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现象,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
具体来看,其一,当前,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还是较大、就业压力依然不小;其二,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三,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此外,虽然“七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中国少儿人数量增加,比重上升,但从生育率来看,受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和“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当前,中国已进入低生育率时期,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
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深、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等现象,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
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人口问题的研究
“七普”结果显示,近十年来,中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从流向来看,东部地区吸纳流动人口保持高位,而省内近距离的人口流动增长加速。
根据“七普”结果,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在总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仅占1/3,剩下的为省内的流动人口。与2010年相比,省内流动人口增加1.16亿人,增长85.70%;跨省流动人口增加3896万人,增长45.37%。
“省内流动的人口比跨省流动人口增长快很多。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61.15%,提高到66.78%,上升了5.63个百分点,大约2/3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在会上称。
分地区来看,流向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仍比较高。其中,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中部地区吸纳955万人,占比是7.65%。西部地区吸纳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纳468万人,占比3.75%。
“从流向上,近十来年来,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宁吉喆称,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率高、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现象,宁吉喆认为,既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人口问题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变化中存在的机遇,来服务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