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时期。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低碳转型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上述问题?“西北地区的能源产业在国家层面上极具战略意义,在低碳转型框架下需要考虑以适当方式补贴,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建立国内碳配额和交易市场。”5月29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表示。
张晓慧称,低碳转型会使化石能源的价格抬升,成本会增加。西北地区传统能源产业的盈利性有可能会降低,考虑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很难以完全市场化的考量来看待其能源产业的优胜劣汰,可能需要给予政策上的补贴。
“未来西北地区可以考虑把碳储存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来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正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抓手,发展碳储存产业前景光明。”张晓慧称。
张晓慧称,可以考虑将碳配额的拍卖收入用于补贴西北地区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项目。新型能源和碳储存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碳市场价格信号的激励引导,可以试点新能源碳捕捉和储存,建立碳交易市场。
当下,G3国家已经达成共识要在2030年年底使电力部门脱碳,并在2021年年底停止对煤炭项目的国际融资,并逐步取消对所有化石燃料的支持以实现全球气侯变化目标。
“这对处在不同阶段,能源结构和生产能力都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应对这类融资突变,化解面临的巨大融资发展压力,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未来西北地区的煤电就地转化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融资的难题。”张晓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