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不足300只恢复到3000只左右,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
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4%。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减少了6523.64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每年向中下游输送62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源头活水;
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九成,全国领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分别下降24%、37%……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随生态环境部组织的采访团在这里了解到,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具备在今年年底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条件。
给后代留下珍贵自然资产
2015年,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落户青海,开启了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新纪元。
这之后,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牧民索索,与村上的64位村民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生态管护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他们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进行巡护。
“每人每月有1800元工资。”索索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生态管护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其中基础工资占70%,每季度发放一次;绩效工资占30%,年终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兑现。
索索说,生态管护员们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除了发现并制止非法行为外,还要收集物种、植被信息。”
距离西宁市100多公里的门源县仙米林场,聘用了687名社会管护人员,其中天保、公益林社会生态管护人员380人,负责林区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绿化等工作。
场长胡岳介绍,通过网格化布设红外相机的监测,当地雪豹、荒漠猫、棕熊、赤狐等野生动物种类增多。
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分布着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森林草原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等高原精灵,还有玛多、杂多、治多、曲麻莱4县的7.2万牧民。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园区内全面推行了“一户一岗”制,共聘用1.72万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而目前青海省共设置了生态管护员岗位14.51万个。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前来观光、旅游、考察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长江源园区的曲麻莱县扶贫一条街上,巴干乡麻秀村的集体产业——麻秀商务宾馆正在营业。
“刨除各项开支,纯利润大约在40万元一年。村里的不少妇女也在宾馆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还能住在县城照顾孩子上学。”三江源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规划部部长才仁旦周说。
在麻秀商务宾馆对面,玛玉泽喇九桑商贸有限公司也开着一间店铺,出售民族服饰和小挂件等旅游产品。“每个小牦牛标本600元至1000元不等,比较好卖。”经理才达说。
据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以来,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
今年2月18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前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调研。他强调,要在新起点上建设好、管理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同时,建立健全资金保障、特许经营等机制,让当地农牧民群众从生态的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的守护者、受益者。
世界新能源发展重要接续地
青海正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和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姿态,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成就。三江源国家公园仅仅是近年来的一个缩影。
今天(3日)上午,在青海湖畔,当地官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经过5次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从2001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0年的10.04万万吨,是保护初期(2001年)资源量的近38倍。
2015年至2019年,青海湖水鸟的总体种群数量在25万至37万之间,成为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维系青藏高原及我国西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
《青海湖国家公园符合性论证报告》公布的测算结果显示,2019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服务价值达到224.58亿元,文化服务价值达到37.86亿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公布的《面向生态效益评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介绍,青海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年高达460多亿元。对生态资产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相关利益者分析,80%以上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青海省以外的区域。按可比价计算,自2000年以来青海省GEP已增加32.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作为江河源区,青海省生态资产丰富,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对维持当地、下游、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财经记者在这里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不仅守护着这一“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在努力建设世界新能源发展重要接续地,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
青海是资源王国、能源富集地。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青海盐湖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05万亿元;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盐湖,储量600亿吨以上;青海探明的锂资源储量1724万吨,占中国锂资源储量的83%、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0%以上;太阳能资源有10亿千瓦,风能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水能资源总蕴藏量2400万千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全球最大。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底,青海电网新能源装机2460万千瓦,占比超过全网总装机规模的60%,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2017年至2020年,青海连续四年实践探索清洁能源百分之百供电,从2017年连续7天清洁能源供电到2020年连续30天清洁能源供电,屡创世界纪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站大规模并网最集中的地区。
青海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装机达到90%;推进清洁替代,与直流建成投产特高压时代,深化大数据平台应用,实施光伏扶贫;实现绿电惠民、绿电共享、绿电制造,打造绿电产品,服务绿电企业,构建绿电园区。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绿色建筑占新增建筑比例达到55.6%,超过国家“十三五”规划50%的目标要求。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65%及以上节能标准,居住建筑节能率从65%提升至75%,建成11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