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由很多要素构成,我们通过检索长三角各个城市影响要素一共有135个,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筛选以后最后到了12个要素,最后归结到六大要素,也就是‘K6’,只有抓住这六个关键要素的时候,我们整个城市就非常强大。”今天(4日),在浦江论坛·区域(城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表示,过去一个城市是分裂的,只看自己的短板,而长三角是一个群落,合板就特别容易,因此他提出“合板理论”。
所谓“合板理论”,指影响城市创新有六大关键要素,而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针对每只木桶的短板,用其他木桶中同样要素的长板去补,即用一座城市多余的长板去补其他城市的短板。
经过多年积累建设城市大数据库,吴志强团队已积累全球13861个城市的基础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每周完成20万份全球文献搜索和语义分析,将这些数据分类归于每个城市的要素指标。数据库包括全球城市人口、地形、植被等数据,可以作出精确的数据分析为城市规划贡献科学支撑。
吴志强举例称,比如从居民流动路线数据发现,在上海浦江两岸是最热闹的地方,但重庆的沿江区域却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应当规划各种功能带让重庆居民能够亲近和享受沿江区域。
“城市群就像在一个大锅煎鸡蛋,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蛋,刚开始互不干扰无需协同,随着蛋液摊开互相重叠、影响,会诞生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整个区域层面的功能重组,而每一次协同都会推动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表示,城市群自然拓展遵循育树成林、蛋型演变和晶体结构组合的自然规律,城市间经历协助、协作、协同等过程才能进入一体化,而目前我国京津冀等城市群还处于协同阶段。
对于区域间协同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有着深入的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和珠三角协同发展密切,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区域分工模式,由于珠三角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便宜,很多工厂搬迁到珠三角,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中国香港流转到全球。”叶嘉安表示,2005年他做了一个调查研究,上述“前店后厂”的模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叶嘉安表示,从2010年至今,在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是从深圳转移到东莞去,东莞现在和深圳工业的合作比跟香港的工业合作更多。
对于如何把握中国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机遇,叶嘉安认为应当重视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向中国转移、高科技发展、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合作关系协议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