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建设高质量技术市场。
6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下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上海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0亿元,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亿元,发展100家以上多模式、专业化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3-5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集聚区,汇聚3000名以上专业技术转移人才。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在11日上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行动方案》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十一条任务,包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等。
例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各类合作基地;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用好国资收益支持资金、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将创新投入视同于利润等政策;支持开展相关试点,推动有关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在建立相关制度、流程合规、相关负责人履行勤勉尽职义务、未谋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对探索性的转化行为不追究决策责任等。
近两年,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强调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2021年)等,技术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数据并列成为五大要素。在推动赋权改革、提升质量、专业发展方面,2020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上海也先后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科改25条”、《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
总体而言,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制度设计上日渐完善成型,但从一线人员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部分法规文件与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成果转化,导致不敢为;成果管理和转化服务能力比较弱,导致无力为;技术市场生态还不健全,导致不便为等。
陆敏说,基于上述问题,《行动方案》起草主要有三方面考虑:立足政策落实、问题解决;面向新趋势、新阶段;融入成果转化全要素。
他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重因素相互扭结相互制约,造成政策落地局部有障碍,不同单位对制度文件理解的不同,实际操作各有差异,《行动方案》支持开展相关试点和机制探索,尤其是在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免责机制、成果管理等方面提出探索性的操作举措。此外,《行动方案》增加了对交易场所的支持,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健全技术交易制度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并鼓励各类技术市场要素进场交易。
在国资企业方面,上海市国资委二级巡视员邵珉介绍,近五年来,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884个,技术转让交易合同金额45.22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7702亿元,约80%的成果转化项目集中在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并呈现出系统企业由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的变化趋势。
“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落实《行动方案》,一是鼓励企业聚焦主业加大并持续进行创新投入,力争本市国有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创新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5%,总额超过3000亿元。二是发挥国资收益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本市国有企业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形成一批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跟投机制、容错免责等方面开展探索试点。”邵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