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机构最新研究报告建议,明确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路径,完善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规划布局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大规模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
今天(23日)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介绍,碳中和目标下,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不仅是未来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而且是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该报告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国内外CCUS领域的49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并经过12位权威专家(包括6位院士)评审。
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逐渐明确,以及碳减排的加快推进,使得原本被业界视作“技术备胎”的CCUS技术,重新得到重视,定位和作用愈加凸显。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为该报告所作的序中表示,CCUS技术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CCUS相关政策逐步完善,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李高同时表示,总体上看,我国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还尚未建立,重大战略技术发展应用尚存缺口,现有减排技术体系与碳中和愿景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大项目示范。
“有研究表明,CCUS将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之一,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对CCUS的战略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超前部署。”李高说。
上述报告称,随着国外对气候变化理解和谈判形势的改变,CCUS技术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拓展,亟需对CCUS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判,重新定位技术发展愿景,统筹考虑CCUS发展路径。
参与编制上述报告的专家表示,CCUS技术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保持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技术手段,而且是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的可行技术方案。此外,CCUS与新能源耦合的负排放技术还是抵消无法削减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技术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士王金南在报告发布会上透露,为适应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日前增长的决策支撑需求,进一步提升“双碳”业务能力,环境规划院已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将在碳排放清单、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模拟、低碳发展政策、区域与行业碳中和规划等四个领域开展研究,而编制《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是该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的报告介绍,我国CCUS技术整体处于工业示范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为40个,捕集能力为300万吨/年,多以石油、煤化工、电力行业小规模的捕集驱油示范为主,缺乏大规模的多种技术组合的全流程工业化示范。
报告称,目前,CCUS技术项目已遍布19个省份,捕集源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分布。中国的CCUS各技术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
报告预测,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减排需求看,依照现有的技术,2050年和2060年,需要通过CCUS技术实现的减排量分别为6~14亿吨和10~18亿吨二氧化碳。其中,2060年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分别需要实现减排3~6亿吨和2~3亿吨二氧化碳。
“从我国源汇匹配的情况看,CCUS技术可提供的减排潜力基本可以满足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需求(6~21亿吨二氧化碳)。”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博峰说。
蔡博峰表示,CCUS的技术成本是影响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CCUS技术成本未来有较大下降空间。预期到2030年,我国全流程CCUS(按250公里运输计)技术成本为310-70元/吨二氧化碳;到2060年,将逐步降至140-410元/吨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