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领导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8月9日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称,人类活动已造成全球变暖,全球气候系统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加。
报告认为,除非全球在2050年前后,通过温室气体的深度减排,实现净零排放,否则1.5℃和2℃的目标都将落空。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在经过IPCC195个成员国政府代表参加的为期两周(从7月26日开始)的线上会议评审后,于8月6日批准。而整个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将于2022年完成。
报告显示,自1850-190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升温而加剧。”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翟盘茂说。
报告预估,在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全球温升1.5℃时,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而冷季将缩短;全球温升2℃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
位于西藏定日县的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图为科技人员在调试观测仪器。摄影/章轲
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不仅仅是温度的问题。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来多种不同的组合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升温而增加,包括干湿的变化、风、冰雪的变化、沿海地区变化和海洋的变化。
比如,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但在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特征。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会增加,而在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预估可能会减少。预估季风降水将发生变化并因地而异;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融化,季节性积雪减少,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夏季北极海冰减少。
科学家们预估,整个21世纪,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这将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沿海洪水,并将导致海岸受到侵蚀。以前百年一遇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到本世纪末可能每年都会发生。
对于城市来说,气候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放大,包括高温(因为城市地区通常比其周围地区温度更高)、强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为,到本世纪末较工业革命前,全球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努力争取不超过1.5摄氏度。上述第一工作组报告称,人类的行动有可能决定未来的气候走向。有证据清楚地表明,虽然其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也能影响气候,但二氧化碳仍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稳定气候需要大力、快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减少其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特别是甲烷,对健康和气候都有益处。”翟盘茂说。
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
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8月4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6℃/10年,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2020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0.3%。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副主编巢清尘认为,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理论上讲,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7%,会导致强降水事件增多”。
7月25-26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以视频方式出席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时曾表示,《巴黎协定》是各国经过艰苦努力达成的成果,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各方应倍加珍惜,必须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落实《巴黎协定》,特别是其所确立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聚焦落实而非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