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千亿级电力装备新央企组建方案上报待批,涉及这些上市公司

时间:2021-08-22 13:44:05 | 来源:第一财经

“十四五”开局之年,央企重组整合正进一步提速。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近日召开扩大会议强调,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新央企组建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由中国西电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等电力装备企业重组而成的新央企即将官宣,资产总额将超千亿元。

输配电领域主辅分离改革

电力装备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是国家电网持续剥离非电网资产的关键性一步,也是电力体制改革“主辅分离”环节中的重要进展。

根据方案,中国西电集团和国家电网公司下属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等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将实施重组,南瑞集团旗下三家制造企业也将剥离纳入重组范围。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西电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完整输配电产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许继集团在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旗下上市公司为许继电气。平高集团是国内高压开关的龙头企业,拥有平高电气这一上市平台。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核心业务包括全系列变压器及零部件,高端铁塔、线缆。

根据上述四家企业集团财务数据初步推算,其资产总额将接近1200亿元,成为千亿级电力装备集团,下辖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许继电气(000400.SZ)、平高电气(600312.SH)、中国西电(601179.SH)、宝光股份(600379.SH)。

南瑞集团旗下三家制造企业也将剥离,纳入重组范围。它们分别为江苏南瑞恒驰电气装备有限公司、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和江苏南瑞泰事达电气有限公司。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这次重组整合将切实推进落实输配电领域主辅分离改革,塑造电力装备产业良性竞争发展新格局。专业化整合央企电力装备业务资产,也有利于形成集聚发展合力,加快电力装备制造能力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2021年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重点行业改革方面,推动电网企业装备制造、设计、施工等竞争性业务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

按照有关部门年初印发的深化电网企业竞争性业务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底,国家电网公司装备制造企业要全部完成剥离。同时,省级电网企业也要退出控股参股的装备制造企业。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在媒体上表示,电力装备进行央企层面的重组,可以减少、避免关联交易,并可实现强强联合,有利于增加竞争实力,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央企重组整合迈上新台阶

国资专家认为,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为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国有资源配置效率、破解国资运行中的同质化发展问题,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央企战略重组和专业整合稳步推进。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在2021年工作安排中指出,将扎实推动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央企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央企划转接收等工作;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央企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央企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5月8日,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6月23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8月20日,鞍钢重组本钢大会在鞍山召开。辽宁省国资委将所持本钢51%股权无偿划转给鞍钢,本钢成为鞍钢控股子公司。新鞍钢以年产粗钢6300万吨的产能规模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宝武和安赛乐米塔尔,成为又一个钢铁“巨无霸”。

此外,中国宝武正在筹划重组山钢集团,双方合并后的总粗钢产量将逼近1.5亿吨,占到当前全国粗钢总产量的14%。日前相关工作有新进展,山东钢铁公告称,为进一步理顺股权关系,济钢集团拟将持有的公司股份无偿划转至山钢集团。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指出,上半年央企重组整合工作力度很大,下一步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分析,央企重组的趋势从总的方面是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结构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产业链重组,在产业链竞争力上见实效,而不仅仅是规模做大;二是加速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是强化创新能力,部分国企创新能力不足局面将会得到明显改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